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开辟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曝光专区”,第一批集中曝光了24起典型案例,引发舆论关注。(5月7日 新华每日电讯)
精准脱贫是决胜小康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取得很大成就。不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使中国实现总体小康,而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铺平了道路。然而,这条道路上并非一马平川,依旧存在不少坑坑洼洼。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前,扶贫的最后阶段显得异常艰难。假扶贫、扶假贫、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等现象仍然出现在基层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归根结底,是基层干部的作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基层干部是群众接触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第一人,他们的作风直接影响百姓对政策的观感度。扶贫工作不是一项普通工作,是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任务。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仅把扶贫工作当成一项普通工作、单纯业务来看待,不从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底线要求上来把握,是无法真正做好扶贫工作的。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治站位不够高,那么这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脱贫攻坚工作,肯定会流于表面,无法使百姓真正受惠。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层干部构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砖一瓦,推动党中央政策在祖国每一块土地顺利着陆。曝光这些反映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例不仅可以真实反映出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而且可以警醒基层干部,让干部们重视自身作风建设,带领人民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作风建设从来都不是一项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宣传,它是需要行动去支撑,而这些行动的主体正是一个个基层干部。如果视而不见这些看似“微小”的作风问题,任由这些行为滋生蔓延,积少成多,不仅会使脱贫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集中曝光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是落实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工作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让基层干部在案例中意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干部开好头,人民群众才能跟着走,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