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吉县余村积极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将当地“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建设“金山银山”的现实生产力。目前,余村已建成国家3A级景区,并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2017年接待海内外游客约40万人次。(6月5日 人民日报)
曾经的余村污染严重,常年笼罩在矿厂的烟尘中,破旧的农房,坑洼的村道,俨然一幅破落之景。十多年过去了,余村已是旧貌换新颜,优美的环境、别致的洋房、宽敞的马路,并且搞起了乡村旅游。安吉余村的巨变,是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遵循,走出的一条复兴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
要筑牢生态文明之基,就要改变陈旧观念。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这些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着报复”。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唯有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摒弃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回归理性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才能夯实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
要筑牢生态文明之基,重在建立制度保障。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说离娄眼神好,公输班技巧高,但如果不使用圆规曲尺,也不能画出方与圆。自古以来,条规法度就一直被奉为行事之准则,这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大都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的理论精髓和重大论断,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体现了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唯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乐山市市中区环境保护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