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农村问题集中暴露的时间段。农村出身的知识分子、中产阶级,以及带着选题回家过年的记者,从田间地头和炕边锅沿发回一篇篇“返乡笔记”、“乡村调查”。今年也不例外。由“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开篇,到“上海女子因江西男友家中晚餐而分手”贯穿全局,再穿插以“安徽农村新春豪赌见闻:一年打工钱不够打牌”等报道,让人发现了“另一个中国”。
新京报:
其实“另一个中国”不在远方,也未必要春节才能发现。多少餐厅服务员、快递小哥、工地上的陌生身影,都是来自“另一个中国”的信使。很多人只是习惯当他们是隐形人罢了。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关键的一把钥匙,就在城市里。比如,如果亿万打工者能在城市安家,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等痼疾自然消散。随着情人节一声号响,城市进入工作模式,那些被发现、被议论、被夸大的农村问题,还有机会被关注、被解决吗?每个真正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该直面“另一个中国”。
北京青年报:
必须检讨的是,当经济发展的进程自发地从乡村汲取着劳动力这个最宝贵的“血液”时,公共政策是否对这个自发进程给予了必要的修正和补偿?常看到出国归来的中国游客发出这样的感慨:看中国的城市,发达程度已经不输于世界任何一座城市,但中国的乡村要追上发达国家,至少还要50到100年。如此严峻的现实,以“孔雀女要不要嫁凤凰男”这样的议题呈现,证明它已经让包括城里青年在内的大多数人感到疼痛,确实到了必须痛下决心予以解决的时刻。
京华时报:
“返乡日记”的受关注程度,标记着城乡差距的凸显程度。说到底,它不是一场文明的冲突,只是一种因无法同步发展而产生的陌生感。也许对于更多的“返乡日记”作者来说,他们只是忠实地记录,透过他们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打量和审视乡土中国现实。而我们永生留守于农村的父辈们,只是惶然地接受这样一种打量,往往无力作出任何辩解。回到出生之地,我们才真切地体会到“城乡差距”表述的是怎样一种现实。但仅有体会是不够的。我国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直面这种差距,就是直面中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最大现实,需要有一份从容和包容。但仅有从容与包容也是不够的。在看到更多“返乡日记”的同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在乡日记”;与其冷冷地打量,不如实实在在地反哺与交融。这其中当然包括政策的扶持、机会的平等、权利的尊重等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西都市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