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各大媒体来势汹汹,大家都很快开启了工作模式。第一波集体来袭的稿件却都惊人的相似——地点在农村、主角都是普通小人物、感情色彩偏灰暗。
一句话概括——我的回乡见闻就是:哎……咱们村怎么都变成这个鬼样子了!为什么节后见闻型稿件会集中爆发,又为什么笔下的农村那么不堪呢?这,是个问题。
见闻很多,东北村庄病出“高潮”
节后不少媒体都推出了“返乡见闻”相关的报道。新华社发布了“车轮上乡村的‘甜蜜烦恼’”,齐鲁晚报刊发了“记者返乡手记:教育观念跟不上日渐富裕的生活”,澎湃新闻也发布了东早副社长的“返乡笔记:我们为什么要假装‘幸福’?”
在无数篇“返乡手记”中,成功将这一类型题材推向高潮的报道来自财经杂志发布的《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
该文开头的两句话,便给全文定下了“悲壮而凄凉”的基调——“我要写的故乡杂记却显得些许残酷和悲戚,可惜这并非杜撰虚构,而是真实的写照。田园故乡不止是在生病,而是有关于忠孝道义的一切伦理气息彻底死去了。”
此文之所以能从无数篇“返乡见闻”中脱颖而出,更得益于文中涉及社会元素较为广泛:养老困境、互联网冲击、消费观畸形、教育观念落后……文明社会比较热门的冲突元素成功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之中了。
相较之下,其他未能取得如此广泛关注的“返乡日记”主要都仅陈述了某一个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展现出一地的“全貌”。前文提到新华社“车轮上乡村的‘甜蜜烦恼’”一文,便是侧重谈“行”,还有诸如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的“返乡日记:一个四线城市的房地产死结”仅侧重于谈“住”。
思考不少,是否此时才关注村里
有人认为之所以春节之后,此类报道集中爆发是因为媒体人集中的回了一趟农村老家。新华社前几天也有一篇专门谈“农村,为什么到过年就出‘新闻’”的文章。文中说,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这个时段,人们才更多关注了农村“老家”。农村这块我国社会发展的“短板”,经互联网放大后,乡土中国的问题愈发沉重。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媒体人并不是只有春节返乡才关注农村,因为平时也有大量留守儿童、空心村庄的报道出现。其中,知名媒体人杨耕身就认为:以“返乡日记”为代表的农村叙事,只是在那些硬性的新闻暂时消隐之后,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以及在城市就业者回归乡村,出现的一种现代都市文化与农村固有文化或习俗碰撞之后产生的不适感,因而产生了感慨与记录。
不管大家关于题材爆发的思考中,哪一种观点更加“科学合理“,我们最终还是要注意这些“手记、日记、见闻”的共同点,它们都仅仅是一种主观记录,并不是按照严谨新闻手法操作的新闻稿件。它们能集中爆发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应该是:假期结束之后,各大媒体都需要一批稿件填充自己的版面、页面吧。
关于真实的农村,我们都回不去的那个家乡,真正需要的是一场客观严谨的“起底”吧。
除了我们眼下这一波返乡见闻之外,大家还可看看人民日报于1960年刊载的《牛伢返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乡”故事~
牛伢返乡
王伯熙迈开步,返回村,止不住跳动的心。那去时的情景,至今记忆新……顶着雨,披着风,别了家乡,亲人,拄一根竹棍,穿一身补丁,积一腹仇恨。
去了呀,你们熟悉的牛呀,到天涯流浪去了,东南西北,孤苦伶仃!别了,生我长我的山村。别了,放牛时坐过的青石,砍柴时爬过的山岭,打禾时游过的池塘,插田时歇过的田垅。别了,大伯、姑嫂、弟兄,也许你们再看不见牛伢了,也许,呵……满眶热泪,一肚酸辛。几十年的战斗,——飞快的光阴。牛伢找到了路,跟着共产党!水里出,火里进,劈开了道路,斩尽了棘荆。中国人民翻了身,牛伢进了工厂门!戴着日,迎着风,这艳阳多么暖,这和风多么亲!今日支援农业,牛伢回到了家乡。
家乡呀,我们多么熟悉,我们又多么陌生。砍柴岭上去走一走,熟透的苹果一片红;放牛石上去坐一坐,牧草青青牛羊成群;托儿所里歌声起,敬老院里箫鼓鸣,公社食堂开欢庆会,欢庆我们久别又重逢!去时是条光棍汉,回来有了个大家庭。去时叫牛伢,回时把师傅称。螺刀、钳子扎腰中,日夜不停建设新山村。
山村呀亲人,牛师傅爱你爱得多么深,牛师傅为你有使不完的劲。过去呵为了你,南征北战献半生;今天为了你,牛师傅又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你的锦绣前程!
原载于1960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第8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媒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