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等于凉茶、香飘飘等于奶茶、阿芙就是精油……
在“定位”理论风靡的今天,大师们用一大串案例提示我们,激烈的商战中,要从一个细分消费品类着手,占领用户心智。
于是我们看到,某某亲子农庄、某某婚摄农庄、某某会议农庄……蜂拥而出。
今天我们想讨论的是:休闲农庄,也能按照消费品类来定位吗?这些看似主题鲜明的农庄,亲子、会议、婚纱摄影项目真的就是农庄的核心竞争力吗?
消费项目当定位,形成不了农庄特色
传统的定位理论,背后的逻辑就是:企业应努力寻找对消费者有用且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价值点,并通过营销使之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独特的位置。
从某种意义上说,“定位”是给自己划出一个细分地盘,实现差异化竞争,避免残忍直接的搏杀。
我们不否认定位的功能,但在休闲农庄领域,把消费项目当主题,形成不了农庄差异化、避免不了激烈竞争,更成不了农庄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亲子项目几乎已经成为农庄的标配。在标配领域竞争,极易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而要想寻找差异点,往下细分难以支撑受众人群,于是只能往专业深度上走,你需要做得比别人更好玩、项目更多、体验更佳。
但这种专业方向,很容易把亲子项目带入大杂烩游乐园的概念中去,失去乡村应有的体验。
其次,和快消品不同,怕上火喝王老吉,一个口号喊了十几年,但亲子市场需求更新频率极快,你抓住一个用户需要的差异点,投入巨资上项目。但很快,隔壁的农庄就有可能上马一个更新潮、更好玩、更大型的活动。对方只要一推项目,立刻人山人海,你陈旧项目就会立刻淘汰。
婚纱摄影、会议等主题农庄同样面临类似问题,这个以创新为核心的融合产业里,一个细分点的占领心智,其实并不可靠,极为容易被更新的东西所取代。
所以,以消费项目为主题,不仅形成不了农庄特色,更成不了农庄的核心竞争力,只会带来无休止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休闲农庄只能以产业定位,产业必须是农
从常识上看,评价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抛开繁杂表面,直击内核。给农庄做一个主题设置同样如此。
我们无论从亲子、会议、婚纱摄影,还是其他消费领域去定位,其实都只是突出了休闲农庄中的“休闲”概念。
但从根源上看,休闲农庄,休闲是定语,农庄才是主语。要打造差异性区隔,真正做到特色,只有从“农庄”这个底层代码上进行主题设定。
而农庄的最底层代码,就是农业产业。这种产业可以是养殖猪、牛、羊,也可以是水稻、向日葵、花卉等,但都必须是——农!
底层代码设定的区隔,也直接决定了前端呈现的差异性,以及相同项目中的不同玩法。
比如,即便同样是打造会议主题,向日葵主题农庄和水稻主题农庄,所呈现出来的氛围和气质截然不同。同样是亲子项目,以奶牛养殖和猪养殖为主题的农庄,所进行的文创和项目设置都截然不同。
这种不同,从根本上形成了农庄的差异化。之后的竞争,就看谁能在各自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相比同质化恶意竞争,这种差异化竞争无疑还是一种良性生态。
项目极易重复,农业产业可以多样并存
行文至此,有人就会问:如果相邻农庄都以相同农产业为主题,那不就依然难免冲突?
之前文章我们有过描述,消费项目的设置极易雷同,几乎所有农庄都会开发住宿、亲子、垂钓等项目。因为这是一段时期内消费者的共性需求。
但农产业则可以多样性并存。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向日葵产业就比薰衣草产业更有前景,所以,后来者会主动避开之前农庄的定位,以谋求生存空间。比如,之前的农庄以向日葵、薰衣草为主题,后来者就会选择水稻、玫瑰等。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亲子、会议、露营、婚纱摄影等形式的活动项目,做为营销的抓手和农庄的引爆点,无可厚非并且大有裨益。
但这种消费项目不能作为、也成为不了一个农庄的核心竞争力和定位。真正的休闲农庄,其核心定位一定是产业,产业必须是农。
中国乡村发现转自:头条号 参见庄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