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富不富,主要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 为此,中央要求各地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农村任第一书记,把精准扶贫作为选派干部的重点,必须做到量化标准,严格选拔、规范操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攻坚五年、圆梦小康”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和政府只能赢不能输。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只有精准选派第一书记,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才能推动脱贫致富工作取得成效。
因村制宜下派干部,舍得出人。驻村帮扶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精准派人”是关键。驻村第一书记首先要摸清惠民帮扶政策导向,服从政府既定扶贫规划,创新地开展基层工作;其次要立足村情认真制定帮扶规划,确保精准扶贫,这就要求下派干部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这类干部在各自单位一般都是业务骨干,所在单位不愿其长期驻村,往往会将单位上不怎么干事的干部派下去滥竽充数。要出成效,就要舍得,所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据统计,2015年8月,河南省直机关选派的221名第一书记中,处级干部占比达到91%,这就是舍得的典型。
贴近实际落实经费,舍得出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费是干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要让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发展扶持资金必不可少。驻村书记如果既无专项帮扶资金,也无办公经费,单单靠原单位支持和自己到处“化缘”,就算再有干事创业的决心也很难有底气。要想实现由穷到富的华丽转变,就要地方政府舍得分出一块“蛋糕”。
主动作为干事创业,舍得出力。驻村帮扶是一件苦差,却极容易让人感到光荣和自豪。心越走越近,人常走常亲。驻村第一书记只要肯动脑筋、带着感情来扶贫,就一定能够找到好的扶贫办法。大多数第一书记都是在机关工作,农村工作经验较缺乏,这就要求他们一切从头开始,从村情实际出发,从群众所需、所盼、所想出发,尽快转变角色。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勤于调研、勤于锻炼,才能积累经验。舍得出力,战胜自己,才能有所作为。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生力军,要舍得出力,当好村情民意的调查员、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农民群众的服务员、社会矛盾的调解员,认真编制扶贫规划,帮助解决帮扶村实际困难。贫困是全社会共同富裕的“短板”,是必须攻克的难题。各地政府也要高度重视脱贫攻坚,把减少贫困人口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积极履职尽责,帮助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作者地址: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美谷街189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