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公款笼络人心实是权力自肥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2 录入:吴玲香 ]

近期,浙江省纪委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下为其中一起:景宁畲族自治县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毛旭东违规发放津补贴、福利,违规公款消费。毛旭东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违规发放的津补贴被清退收回。(中国纪检监察报620日)

对毛旭东在审查时的自述,咋看是“名利”思想在作怪,怕失人心,怕丢面子,才导致一错再错。事实上,报道出来的公款消费,那一样他没有参与?节日补贴,又少得了他一分?反过来,恐怕他是吃喝在场,补贴拿大头。所谓给职工发“福利”,无非是“我吃肉来你喝汤”,大家都有点好处,在内部建立起无声的“同盟”,才不轻易引发导火线,避免被外人发觉以致引火自焚。所以,这种用公款笼络人心的做法,实是权力自肥。

权力自肥现象,经过正风肃纪行动的涤荡,在许多党员干部身上消失或有所收敛,但一些干部对此仍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能。这类党员干部把组织赋予的责任抛之脑后,对党纪党规的认识停留在口头上,把权力视为私物,心存侥幸,以致轻易动摇遵章守纪的意志,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也稀释了“打虎拍蝇”的红利。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试问作为党员干部,患上“软骨病”,怎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因此,对权力自肥现象,必须从严整治,才能让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拴紧廉洁从政的缰绳,让有权不再任性。

权力自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根子在于监督机制的虚设和预算制约的漏洞。要根治这种违纪行为,就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一是强化人大对政府部门预算的监督。通过人大认真履职,勇于否决有猫腻或者看不清的政府部门预算,让预算规范而细致,成为套在乱花钱的官员身上的“笼子”;二是推进财政资金阳光运行。除了公示“三公经费”以外,不妨将部门相关的福利津贴及补助都定期晾出来晒一晒,接受社会的挑刺,让官员不敢轻易动财政资金的歪脑筋;三是加大对此类案件的从严惩处力度,进一步形成威慑力,促使党员干部在用权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干部,当以毛旭东的案例警示自己,绷紧廉政的这根弦,才能防微杜渐,警钟长鸣,从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常思贪欲之祸,常除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为德,常漠公仆本色,成为情系群众冷暖,心系组织重托的合格党员、人民公仆。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