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阮仪三教授你赶快过来,我们想死你了。
“我们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在世界的建筑界独树一帜。但是,现在看我们的城市,看那些建筑,没有中国特色。"
很高兴参加“中国特色小镇——原乡对话”。看了这几个字,我心里很沉重。
我希望大家跟我一样掂掂这个份量——“原乡”,我们中国现在还有多少原乡?中国已经消失了四十万个历史城镇,总共大概有七十万个,这话是冯骥才讲的。每天,我们一眨眼,一睡觉,就消失掉60个到70个。
昨天我去看了,博罗罗浮山下的龙华古镇。看了以后我也很激动。我对它的评价是——不可多得的还保存着原生态、原风貌的历史,是一个岭南特色的历史古镇。
广东发展得非常快。曾经好多人来找我,说“我那还有好多历史名镇。”我去一看,都完了,都弄光了。
我是搞建筑的,对于每一个历史的建筑,都希望大家很好地理解它的特色,并且传承。
我们中国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在世界的建筑界独树一帜。除了东南亚、日本跟中国学以外,其他欧美、阿拉伯国家,跟我们中国两样。中国有中国独立的一套,从城市到建筑,完全有独特的一套。
但是,现在看我们的城市,看那些建筑,没有中国特色。
“我们造房子的时候,先立柱,后架梁,再铺屋顶,后砌墙,因此地震来了以后,墙倒柱不倒。"
看下面一张——小镇,丽江,离开北京一万几千里,但是也还是完整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也是中轴线对称,中间突出土司的衙门。白墙黑瓦,它不好用琉璃瓦的,那个时代有规制的,皇帝才可以琉璃瓦。土司,对不起,只可以用黑瓦。
我们的民居出现了砖雕、木雕、石雕。为什么?就是不许用高贵华丽的材料,不准用金不准用银不准用玉不准用铜。为了表示有财富,雕刻做得很精细。但是,雕花的花纹也有规定,所以,出现了夔龙夔凤,就不是龙不是凤,是夔龙夔凤。
中国重要的建筑特色,就表现在技术上面,表现在木结构卯榫的结构。我们造房子的时候,先立柱,后架梁,再铺屋顶,后砌墙,因此地震来了以后,墙倒柱不倒。所有木结构,有六个方向,都可以移动,所以当地震来的时候,能够相互抵消掉。
2008年“512地震”的地方在四川昭化区。2004年,我去做古城规划,帮他们的老房子全部修好。当时坍掉的房子,就是他们的现代建筑。他们5月12日发生地震,5月15日就打电话给我,“阮教授你赶快过来,我们想死你了。我们都讲上海人都是神啊,他们造的房子都不倒的。”我说,“阮仪三不是神啊,老祖宗是神,我们秉承了老祖宗的遗志,造的这些房子。”
谁保护我们?我们的老祖宗、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技艺,我们所有的这种结构。你看,现在的大房子很好,钢筋混凝土,都是外来的技术。我们的传统技术都扔掉了。
说到民居,民居是各有特色。我们的大庙、我们的宫殿,差不多一个样子。民居——北方的、南方的、东方的、西方的、高原的、平原的、水边的、海边的,都不一样。
就拿广东来讲,潮汕民居,和博罗这地方民居,就不一样,很有特点,我昨天就注意了。昨天看的龙华镇,它的屋顶做法,跟潮汕不一样。潮汕所有的屋脊都是非常讲究风水,金木水火土,根据风水,龙华镇没有。
有人说,我们中国的木结构不防火。我说,“你不懂文化。”各位有文化的人,请你们去看看。《东京梦华录》,宋朝候孟元老写的。上面专门有一章,讲宋东京城,有一万三千个救火队员,并且分工分了好多队伍,不同的队伍不同的事情。斧撬队,拿斧子,拿撬杠,拆房子的。拆房子干什么?火烧连绵以后,拆出一条防火通道。还有水龙队,手压的,水龙的。所以说,我们的房屋防火技术没有很好地传承下来。
中国的民居,无不是合院式。合院式是造成阖家团聚的一种建筑空间,中间有天井,敬天畏地。一年五时八节,敬重天地,要祭拜祖宗。点支香,烟从天井升上去。洒杯酒,酒就洒在地面,渗入到地下。现在的楼上下现代房屋,楼上的洒在地板上?点支香在阳台里?放在阳台上去?
这是安徽四水归堂,也是合院式的。四边屋子的屋顶都朝里面坡,雨都流在自己家里。有人说,“安徽人小气,肥水不外流。”实际上,是非常内敛的一种内向的阖家团聚。阖家团聚,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亲。
这些一个一个的合院,合在一起,变成了北京的胡同,江南的街巷,上海的里弄。这些街巷,这些里弄,这些胡同,形成了良好的亲密友爱的邻居关系。这些合院,不仅仅房子显得安全,因为前进后进,前堂后楼,左厢右厢,形成一种主尊有序,男女有别,尊老爱幼的礼仪空间。
昨天去看的古村落,有很旧的祠堂。为什么有祠堂?是对祖先的尊重。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对父母要敬重,对祖先要崇敬。我们家族的传统是什么?这就是文化。现代的社会,出现了很多的戾气,这个戾气哪里来的?这些人全是王八蛋。他从小没有受过很好的家庭教育,从小没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成长,从小没有在和谐相处的邻里成长。
现在存在的原乡,这些乡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我在广东拍的照片——老房子里供桌上刻着大牌位,“天地君亲师”。有的把“君”改掉了,改成“国”。意思一样的,要敬天畏地,要尊君爱国,要尊重双亲,要尊重知识。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和美。我们现在天也不要了,地也不要了,君也不要了,国也不要了,反正拿个绿卡去外国好了。
“现在的住宅,只讲密度,绿化率,容积率,停车位,日照,通风,采光等,没有亲情友好的关系处理。
现在的住宅,只讲密度,绿化率,容积率,停车位,日照,通风,采光等,没有亲情友好的关系处理。你对面人家认得吗?你们经常打招呼吗?大部分人都不打招呼,都不认得,几十年都不晓得。
过去,在乡村,我们所有的原乡,都非常重视我们的家族,像昨天我们去看的——大祠堂、小祠堂、中祠堂,一个个排起,分的非常清楚,就是我们原乡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连的物理空间。
总书记习近平讲乡愁,我要加一个补充,“没有乡,哪来的愁?”愁什么?愁历史建筑留下来的氛围。历史建筑寄托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常常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得有外婆桥在,那条河在。外婆在,就有外婆桥。外婆不在了,桥还在,回去还可以想一想,外婆曾经在这里摇过船的。河也填掉了,桥也拆掉了,外婆也死了,也就不要回去了。
现在保护历史原乡,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更重要的是,现代建筑,千城一貌,万屋一面。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我的评价是“简陋的现代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号地标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