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近三十年的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传统村落文化的衰落。曾经以GDP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失去了自主的经济发展空间,其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村落的物理空间不断压缩,更严重导致乡村文化内涵的破坏和遗失,传统村落文化岌岌可危,直至造成国家形象模糊化以及社会认同危机。
美丽乡村----这个仿佛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名词,也预示着农村已经得到了全社会蜂拥而至的关注。但,美丽乡村的真正内涵,正像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无关乎对与错、主动与被动、善意与悖谬。美丽乡村,就这么进入到顶层设计的层面。
当我们庆幸,没有“周庄保护之父”的阮仪三就没有周庄的今天,但同时,在美丽乡村大旗召唤下的乡村发展方向究竟如何?我们不可能奢望若干个阮教授来保护若干个“周庄”的存在,静下心来或许应该明白:爱,就珍惜她,而非仅仅占有。
自2015年开始由各级政府主导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旅游几乎成为所有村镇规划的主题,甚至,规划的专业性、严谨性也被项目策划书所替代,如此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基本上就是沉香烧炭,如同把一个个秀外慧中、淳朴自然的村姑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成轻浮妖娆的姨太太以博得游客的几个铜板,而“村姑”最可贵的品质和内涵,却在这般热闹的光景中玉碎云散,消失殆尽。
伴随着旅游民宿的迎风而起,少有人关注其真正定义与内涵。一般认为,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无需纠结于定义,国内民宿的真正兴起已远远超越其内涵、外延,但源于情感的愉悦与交流,是其根本与不变的初衷。
源于情怀 -- 始于公心 -- 兴于打磨 -- 成于产业 -- 归于情怀,或许是投身民宿产业项目成功的必由之路。
源于情怀---民宿产业之原本: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田园,渴望自由的空气与阳光,期待原本的情感交流。
始于公心---民宿产业之原情:乡村的一砖一瓦、一颦一笑,都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尊重乡土历史方物,寻找项目所在地的需求,而非简单的追求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以公益之心态投入到复兴乡村共荣共生之中。
兴于打磨---民宿产业之原味:民宿只所以迷人,在物理层面,空间的设计与打造,点石成金可化腐朽为神奇,但更能引起共鸣的在于一个有故事、有灵魂的空间,在精神层面追求乡村原住民与游客交流共生的空间缔造,源于真心打磨。
成于产业---民宿产业之原质:旅游,几乎成为所有“美丽乡村”村镇规划的主题,然而游客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走马灯似的的旅游方式,以及乡村空心化、价值创造不足等等,足以显示出理想与愿望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如何挖掘深度度假、田园养生、休闲养老的利益共享生态,使之与乡村的一、二、三产有机融合,促进解决当地村民就业,盘活当地资源,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丰满原有乡村生态体系。
归于情怀---民宿产业之原乡:热望青山碧水,乡伴诗意栖居,回到原乡——最好的时光。
在政府“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如何借助链条外延体系的五个方面:政府 -- 原住民 -- 新村民(游客)-- 资本 -- 操盘及运营者,有机形成具有自造血、自循环、自盈利、自生态的原乡闭环体系,回归原本原情、原味原质,前行的路上我们从未独行。
当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国,农民祖祖辈辈依土地而生存,面对超常规发展的经济大潮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对自身文化的熟视无睹与麻木让人怜惜,社会氛围的巨变带来文化水土流失越来越快,一位老人的离去也许意味着永远带走了一份珍贵的遗产,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弃之唯恐不及,更愿意打麻将看神剧混日子…… 全社会关注、关怀农村的大势不可逆,原村民在惶恐眼神的背后也渴望着外来力量的介入, 但请记住:爱,就珍惜她,而非仅仅占有。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一品原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