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易看了“槽值”栏目的《探亲假是什么鬼?深扒传说中的“僵尸”政策》,后面跟帖1026,参与人数15054人,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吐槽他们的经历,其中不凡有国家干部、企业人员、外来务工者等等,有的是吐槽领导不批探亲假、有的是吐槽企业没有发放高温补贴、有的是吐槽超市的塑料袋太贵、有的是吐槽物美价廉的药“都在孩童时代”等。
国家在公布政策法规的时候,本意初衷必是极好的,但是这些好政策为什么没有得到执行,这里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主要有两个因素,人为因素和客观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是政府推行力度和收益人群的维权力度;客观因素主要是市场作用和享受好政策后的成本代价。
比如,探亲假的实行,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僵尸政策”。“1981年,在计划经济条件背景下,就业分配,客观上造成劳动者“远游”,遂出台《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在休假探亲方面给予少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员工相应的补偿”。此《规定》的本意是“以人为本”,体现国家对干部职工的关心,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最新的关于探亲假的相关文献法规也止步于1981年,距今已经有35年历史了。大多数人没有享受过该假期。为什么?大概有两点。一是部分国家领导干部不敢为天下先,保守思想严重,不敢给干部职工批相应的假;二是干部职工不敢休。休假之后各种绩效、全勤奖之类挂钩的薪酬就会没有。
再比如,高温补贴政策。只有极少部分的企业执行了相关规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执行。原因很简单,这个政策缺乏可行性的执行力。对于企业来说,我以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对于员工来说,在取得适当报酬的时候,能有额外补助必然是欢迎的。但是这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就如文中说的“爱干不干,不干就滚”。政府相关部门也无可奈何。
这么多的好政策,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得到执行。固然客观方面很重要,但人为因素更重要。
一是受益人群要时刻持有维权意识。在遭受本应该享有的待遇被剥夺的条件下,试图让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协调出一个双方都能接收的方案。
二是政府部门推行力度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当地运行的相关规定,成立相应部门,加强宣传,引导相关履行单位和受益人群。
三是加强问责。受益群众如果发现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人员有执行不力或者拒绝执行维权等相关政府职能之时,需要找适当的途径检举执行不力的行为。
四是法规法律制定者需要全面衡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制定既惠民又不空洞的政策,增强国家的公信力。
作者地址:三都县大河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