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的二十一年,我做了很多事,参加了很多事,也看到了很多事,挑出几件回放一下,希望能让老人勾起回忆,让年轻人了解过去。
当时的农民这样出工。我当生产队长时,我们是集体出工,统一收工。生产队二百多人,户挨户,成一字形排开,足有两公里长。我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床,逐一进行派工,从头到尾,足足要一个小时,回到钟台,敲响钟声,大家按照领到的任务,奔赴劳动地点,钟声响四分钟后,绳子一拉,没有越过的就算迟到,扣掉0.5分到1分的工分,因为当时劳动是以工分计算报酬的,强劳动力一天12分,还有10分的、8分的。下午收工时,吹响口哨,大家聚集到一起开会,我对一天的劳动进行到人、到事的点评。饭后大家再串串门,借助月光聊聊天,天南地北,儿女情长,国家大事,无所不聊。有时候晚上组织集体学习,念念报纸和文件,有时候又练习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没有人迟到、早退和缺席。
长江也能人工造。我读初中时,看到过一件壮举,1968年国家决定进行长江裁直改道,当时岳阳地区六个县的强劳动力,聚集到我的家乡,他们用手中的锄头,肩上的箢箕,手提肩扛造出了一条面宽一百米、底宽五十米、深十多米、长三公里的长江。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怎么也不会相信。我借一次到工地慰问的机会,看到了壮观的劳动场面,上万的劳动力挑着担子,似乎排着整齐的队伍,步子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爬,把土方挑到两百米以外的地方,上上下下就像穿梭的长龙,整齐又壮观。他们吃的是大锅饭,拌饭的菜都是自己带的,酸菜、咸萝卜、盐豆子,等等。一周改善一次生活,煮上一锅肉煮芽白,但一锅芽白中找不到几片肉。他们住在用芦苇搭起来的棚子里,在地上铺上一些稻草,再加上一床被子,这就是他们休息的床。晚上也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凑在一起讲讲笑话和荤段子相互取乐。
游行喊口号也是任务。我读中学时,学校以生产队为单位,组建了学生路队,早上要统一排着队、喊着口号进学校,平时中央有什么指示精神,毛主席有什么最新指示,我们就随时集合,一边游行一边喊口号,学校每周还要对路队进行一次点评,如果路队评不上优秀,或者哪个学生表现不好被路队开除,将是一件脸上无光的事。所以每次只要路队长一声口哨,大家都会很自觉地跑到集合地点,按照分工各行其事,有的拿横幅,有的拿小旗子。路队的宣传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宣传渠道之一,既营造了宣传氛围,又让学生了解了一些社会知识,群众也从中懂得了一些政策。
我们这样玩游戏。我小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娱活动,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没有电视、电影,也没有电游,我们玩得最多的是打纸板,用废纸折成三边形、四边形,组织几个人进行比赛。用锤子、剪刀、布的方式排出顺序,排在后面的人,把纸板放在地上,让优先的人来拍,如果把地上的纸板拍翻了边,就归自己所有,继续往下拍,直到没拍翻边,再换一人往下拍,由此类推,依次连续,最后收获最多的就是胜者。还有一种游戏,叫做打波,选好一块大砖头,作为波墩,大家把纸板凑拢来,放在上面,然后每个人用一个铜板,朝一个方向丢,谁丢在线内的最前面,他就优先打波墩上的纸板,打掉下来多少,自己就得多少,直到打完,另外再凑,最后谁打的最多,就赢得最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晨光心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