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关于人们感叹年味儿变淡的几点思考

[ 作者:陈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06 录入:19 ]

“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还是往年好,过年热热闹闹的”、“现在过年除了吃喝,打牌,好像大家伙儿也没有合适的话说”……这是近两年春节期间听到的最多的关于年味儿变淡的感叹。笔者也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反而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春节悄然离去,可以坐下来安静地写下这段文字,也不影响大家过年的心情。值得强调的是,近年寒假期间,各大高校(多是名校)、媒体,甚至是国家相关部门都在组织学子、游子和广大社会青年在返乡过程中以“返乡日记”的形式思考城乡变迁和城乡二元结构与二元文化的一系列问题,可见中国城乡问题严重之地步、社会广泛重视之程度,可悲可喜啊!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个人奋斗的价值观、衣食住行物质条件提高、家族矛盾与村民纠纷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对年味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人际关系理性化是农村年味儿变淡的直接原因。人际关系理性化是相对于梁漱溟所言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和费孝通所说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而言的,是后乡土中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和表现。乡土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人情网络上的一个结点,而结点之间的远近以及重要性是由彼此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疏远近决定的。或者用费老的话说,个体就是抛在水里的石子,一层层的涟漪不断远去,而决定涟漪的层次和远近就是依靠血缘和亲疏。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伦理关系和血缘亲疏显然没有以前那样浓烈,其内在的驱动力显然不如乡土社会。当前农村社会,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一个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民不是直接抛弃传统伦理价值和血缘关系,或者说不是主观上为了抛弃它们,而是因为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趋利避害、使利益最大化,最后客观上导致了传统伦理衰落,使得乡土中国的纽带和链条断裂。另一个原因是个人主义以及现代化因素的渗入,诸如法律、媒体宣传。农民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虽然通过信访和司法诉讼等渠道彻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是村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博弈足以影响人际关系。乡土社会中农民的彼此付出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交情和纯粹的情感支撑。当农民熟悉了市场伦理和市场运行逻辑,他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就会反复思考“这么做值不值得,自己吃不吃亏,能不能从对方身上或者其他方面赚回更多”……这种“三思而后行”支配了农民的思维,使得几乎所有人际交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自己。这种理性算计使农村首先没有了人情味儿,然后才是今天所谈论的年味儿。归根到底,年味儿变淡实际上是人情味儿的消失,“门口陌生人”现象普遍存在。

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追求在农村大行其道,使得农民及其子弟在实现个体价值的时候更加重视个人奋斗或者是单个家庭的付出,其目的是个人和家庭改变现状。曾经听过一个老农民讲过,“一个农民子弟要想有出路,有两条路,一个靠读书,一个靠当兵”。对于很多农民二代来说,没有靠山,因为他们的父辈多是传统农民,就像“面朝黄土背朝天”形容的那样,最新的农民也是60―70后,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种过田,懂的二十四节气和庄稼生长的时令,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他们也逐渐从事非农化产业,而这种变化很大原因上也是利益和收入最大化。很多年轻人为了改变现状,不惜背井离乡、拋家弃口,约着当地人或者手艺相同的人外出务工。这也就有了农民工群体,以及有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中国社会北斗七星”,他们是社会问题,甚至是社会发展难题,是城乡发展的后遗症,然而农民工确确实实为生活所迫,虽然“人口红利”为官方所称道。奋发图强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来说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强调个人奋斗而忽略亲情友情实属不该,比如说在一个项目中,为了自己手头的利益而坑骗亲朋兄弟。很多人奉行“穷,则独善其身”,然而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有理想主义的,他们是不是应该仅仅“独善其身”而放弃对于“美好、公平”的追求?“笑贫不笑娼”在当前的农村也是普遍现象,为了摆脱贫困,当然这个贫困仅仅是“钱”的层次,年轻人为了在物质上突飞猛进,大部分选择了下海,虽然家里的亲人现在过的很苦,但是他们在外面依然风光无限,或者说自己也只是表面上风光。当然也有很多人通过在外打拼几年,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车、房),但回过头来亲朋远去,“子欲养而亲不待”,常常也会怀疑个体奋斗的意义,虽然在酒桌上还是能说会道、夸耀自己这几年在外风光历史和传奇经历,然而觥筹交错间已不是多年前的发小和看着自己长大的亲朋。

三、衣食住行物质条件的提高一方面改善了生活质量,同时也使过年趋向物质化、消费化,也助长了攀比和要面子的心理。服装上,因为春节期间物价上涨,乡镇和县城的服装就比较贵,很多人选择了年前较长一段时间就买好衣服,或者平常就穿的新衣服,这样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对过年穿新衣就少了期待;过年的伙食确实要比平时好很多,而且最具年味儿的春节食物的制作过程。蒸馒头、包饺子、做年糕、炸红薯圆子、砸糍粑、炸春卷、炸麻花……这些好吃的之所以为过年添彩,是因为每一道菜、每一个造型、每一道工序都是老母亲或其他家人精心准备的,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做汤圆,其乐融融……然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项服务产业的健全,老百姓都可以很快捷的在市场上买到这些工序繁杂的食物,与其花费更多时间做食物,他们更愿意打会儿麻将,食物所传达和承载的年味儿就可想而知了;住房是农民需要奋斗多年才能解决的问题,传统简陋质朴的土坯房和砖瓦平房换成了二层和三层的框架式楼房,并且砌上了围墙,安上了大门,也贴上了地板,同时也隔开了邻里,大家不想以前那样随意串门了,而是待在自己家里,渐渐的习惯了孤独与寂寞,即使过年也只是寒暄和象征性的聚一下;交通在农村的变化也很快,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三轮再到小轿车,交通工具的发展和更新一方面便捷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不少家庭为了给自己长面子,宁愿斥巨资(哪怕是借钱)也要买一辆像样的车停在院子里,即使平时用的不多。春节办年货的时候,很多人直接开着车去一次性把需要的年货拉回家,然后就是等着过年了,这与传统的农民背着背笼、提着篮子购置年货的味道自然不同。当然,不能因为所谓的年味而抵制现代交通的发展,只不过那种机械的搬运确实没有什么年味儿可言了。

四、家族矛盾与村民纠纷是农村和谐的最大障碍,也是年味儿变淡的重要影响因素。后乡土社会,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多代同堂逐渐减少,核心家庭越来越多。随着兄弟分家,门户增多,因为利益争夺而导致的矛盾也就增多。这些矛盾主要是因为承包地、宅基地、山林的边界,或者因为修建房子以及平时务工产生的各种经济纠纷,解决这种纠纷对于村两委的治调主任是很有难度的,大部分都采取了搁置和冷处理,人们相信时间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然而这些纠纷使得村民互不理睬,“老死不相往来”,很多村民因为多年前的纠纷而几十年不说话,他们的后代见面也很尴尬,情况好一点的还能在人多的场合相互寒暄,上一支烟,问一下近况,情况差一点的还是像老辈那样不说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家父母影响,也和自己受教育程度有关。彼此心中有间隙,不用说过年时可以和谐相处,就连平时的生产生活也不能合作,更多的是互相拆台和阻碍,甚至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这些纠纷而迟迟不能落实和完善。此类情况与村治专家所言的村庄原子化有很大关联,而原子化的现象在湖北农村也尤为突出。

五、气候变化对农村年味儿变淡的影响程度不及上述几条原因,但是天气对于人的心情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常常听到人们说“过年的时候还是下雪有意思”,“瑞雪兆丰年”是人们随口就能说出的,雪天的新奇和清新让人有一个好心情,而大晴天的慵懒和雨天的压抑对过年的热闹气氛是减分的。

感受年味儿是在品读乡愁,是游子的寄托与期盼,然而年味儿变淡是当前农村衰败的一种表现,也是考察农村农村变化的一个窗口。分析人们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和心理,对于解读新世纪农村经历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村治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

作者: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本科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