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扶贫投的是“潜力股”,需要时间,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切不可患上急躁症。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扶贫再一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议话题。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百余位受访代表委员之中,教育(64.5%)、扶贫脱贫(53.3%)、环保(53.3%)是最受关注的三大领域。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比如2013年12月,国家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自2012年起,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已连续5年超过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东中西部均衡发展,尤其要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增加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教育投入。继续提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学生比例;近日,我国首部教育扶贫蓝皮书暨《中国教育扶贫报告(2016)》正式发布,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获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能力。似乎我们的教育已经“富”起来了。
可,现实中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享受到好的教育,原因竟然在父母身上。一方面,这些父母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认为没有读多少书的人,一样当大老板,成为暴发户,一些大学生还不如打工仔挣得多;另一方面,与其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到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实惠。很显然,这样的父母,缺少的是“静待花开”的耐心。
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上,必须要理顺“财”与“才”的辩证关系。表面看,孩子少读几年书,既可以少开支,又能够多挣几年钱,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知识改变命运。未来社会必然是高科技的社会,工匠精神、智造,都离不开渊博的知识,需要科技型人才,非初、高中学历者能够胜任。所以要舍得投入,让孩子多读书,尽量享受优质教育,必须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才。
教育兴则国家繁荣富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应搭成全社会共识,更应付诸行动去落实。
(作者单位:四川省盐亭县三元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