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用监管阳光晒干脱贫水分

[ 作者:高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7 录入:19 ]

当前,脱贫攻坚形势喜人,真扶贫、扶真贫是主流,但从扶贫部门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看,仍有个别地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比如,有的地方将经济条件较好、紧邻中心城镇和干线公路的小康村确定为贫困村,反倒是地方偏僻、贫困发生率高的“老大难”村被摘掉“贫困帽”。搞“数字脱贫”,将“贫困帽”张冠李戴,好处是减“贫”很容易、成效看得见。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影响极坏。(中国新闻网  2017年03月21日)

众所周知,脱贫攻坚是一场艰难的战役,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各级干部不在扶贫工作上下功夫,不俯下身子,一步一个脚印地真抓实干,兢兢业业地做好扶贫工作而是动歪脑筋,在脱贫工作上掺“水分”,搞“数字脱贫”、“被脱贫”这些歪门邪道。这样的脱贫“成绩”虽然看起很漂亮,但是却不能真正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不能实现“真脱贫”。这样掺杂着诸多“水分”的脱贫不仅脱离扶贫实际、影响扶贫进程,也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如果任由这种掺杂“水分”的脱贫肆无忌惮地蔓延下去,脱贫攻坚战必败无疑。

如此看来,要晒干脱贫“水分”,需要监管这道“阳光”,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各地扶贫工作的监管,让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进行,让人民群众看到扶贫的真正成绩。加强监管,首先要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等方式,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其次要探索运用“互联网+”、手机APP、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宽各方监督的参与渠道。再次要大力进行宣传,把宣传工作做到进村入户,可以在每个乡镇和村委的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提示牌和设置举报信箱,让群众能监督,可举报。最后要对精准扶贫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第三方进行调研督查与随机暗访抽查,了解我们的扶贫干部做了什么,人民群众得到了什么,把脱贫成果放在阳光下检验。

只有加强监管,让脱贫“阳光化”,才能晒干脱贫“水分”,才能够取信于民、凝聚力量,才能让贫困民众真正得到帮助,让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贫困地区实现“真脱贫”。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