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不少身家千万的朋友,经常在世界各地旅游,但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想把荒山穷沟变成青山绿水,让乡亲父老早点摆脱苦日子。”说这句话的,是曾白手起家身家千万的创业者,现任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太石镇三益村村委会主任龚志荣。(05-25重庆晨报)
一个曾白手起家身家千万的创业者,为了家乡乡亲的脱贫,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发展村级产业中,从一个身家千万的富翁变成负债800万元的“负翁”,深感脱贫攻坚的艰辛,思想为之“泼烦”(烦、压力大)。当地党委政府应用政策之力,为能人扶贫解压助力,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脱贫攻坚之中。
“能人扶贫”需要政府关爱。很多地方认为招商工作很难,但对一些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极为不重视,既不提供政策支持,又不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然而农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让投资者在迟迟见不到回报中花光了积蓄,在贷款难、利息高的重压下产生了畏难情绪。因而各级领导干部要像重视招商引资工作那样,让回乡投资创业者享受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并协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解决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以长远项目与短平快项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扶贫产业持续发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能人扶贫”需要政策支持。在招引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中,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业主发展符合当地实际、能引领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同时整合扶贫、国土整理、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加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妇联、团委、人社部门的无息贷款项目予以支持,减少创业投资者的利息的压力。当地农口部门要开展对口联系,引导其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把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农产品的产销通道,既解决产业发展链条不长,又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和增收的问题。
“能人扶贫”需要整体合力。创业成功者放弃了对家人创造美好生活的条件,担负着为民脱贫致富的责任回到家乡再次创业,本来就顶着家庭和亲朋的不理解,且当地群众对其成片发展核桃等产业信心不足。党委政府在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配套扶持政策,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解决扶贫产业资金、技术难题,以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产业发展增收的辐射力,动员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扶贫产业的发展,增强业主投资的信心。让“能人”在扶贫中流汗流泪的创伤得到医治,吸引更多的能人回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作者地址:盐亭县茶亭乡)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