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专家:农民群众自主创新活力无穷

[ 作者:杨团 叶敬忠 叶敬忠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0-04 录入:吴玲香 ]

乡村社区建设有助于创建乡村文明

文汇报:近年来,蒲韩联合社由一个农民自发的经济合作组织主动进入了乡村公共服务领域。您对此如何评价?

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蒲韩乡村社区依托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公共服务事业,这是乡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创新。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多年来依托蒲韩案例提炼的经验就是,要做好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不仅不能脱离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必须以某种制度化的结构性模式使得两者之间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蒲韩乡村社区建设的成功,有助于我们更真切地了解乡村社会。中国社会学理论界将社区定义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农村社区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集生产、生活、社会、文化活动于一体,以有传承的社会互动关系作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

而城市社区与乡村社会有相当大的不同,城市人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是分离的,城市人的经济活动场域与其社会、文化活动场域几乎是常态化分离的,即使住在一个小区多年的城市人彼此之间依然可能是“熟悉的陌生人”。而乡村社区则具有城市所没有的独特性,我们常说农村是“熟人社会”,农村居民在几乎相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中有最多的机会实现经常性的互动,并在互动中促进共识,从而形成思想与行为的共同体。因此,在一起种果树、收苞米的大叔大嫂,他们面对的公共服务问题是同样的:“怎么护理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儿子儿媳出去打工了,怎么带好留在家的孙子?”正是这种共同性,使他们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创建一种共同的乡间文化,来规范和引导共同的行为,给老人和孩子更好地生活,为乡村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乡村公共服务创新需政府大力支持

文汇报:蒲韩联合社从事农村养老、乡村儿童夏令营等社区公共服务,完全是公益性的,其意义何在?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建设,事关乡村文明的恢复和重建,其意义非常重大。过去我们认为,农民最大的利益诉求是“发家致富”。现在,就连农民群众自己都不认为发家致富就等于小康生活了。小康生活的内涵一定比发家致富要大得多,还应该包括什么? 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友善”等等,一定要在农民的生活中得到真实的体验,这就需要重建乡村的文明。

用学术语言来说,虽然代表经济和财富的“市场”是嵌入社会的,但我们不能把社会变成“市场社会”。只认经济利益、不重社会价值一定是行不通的。一切经济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社会为经济服务的。发家致富只代表物质生活水平,不能代表人的幸福感。蒲韩联合社主动介入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以联合社的经济收益来反哺乡村社会的公益事业,是以人的幸福感、是以中华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为目标的。我相信,有文化、有远见的农民一定是真爱农村的,我们的农村一定会在他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文汇报:连续5年来,蒲韩联合社的农民在农业上的收入年增长在10%以上,部分农民对务农收入表示满意。您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温铁军(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过去有一种论调,认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的空心化和乡村的凋敝,是难以避免的。蒲韩联合社的建设是最好的回答:谁说乡村的未来一定是凋敝破败的? 蒲韩联合社的探索,给乡村带来了富裕和活力,给农民带来了一方平安,听说那里十多年没有一起群体性事件,值得嘉许。蒲韩联合社的村民小额贷款,不用抵押,但坏账率为“零”,这可以说是没有一家金融机构能够做到的,这些都说明了农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

现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大众”和“万众”里面,包不包括农民? 农民这么大一个群体,应是“万众”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办联合社自主创业,国家已有法律明文支持;农民自主创新办公共事业,我相信党和政府也一定会支持。我们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郑冰这样的新乡贤,他们成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满了自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汇行者(微信公众号)2017-10-01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