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粮食产量十三年首降 粗放农业难以为继

[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09 录入:吴玲香 ]

十三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首次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11303.3亿斤),比2015年减少711.5万吨(142.3亿斤),减少幅度达1.2%

粮食减产,与种植面积和单产都下降有关。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上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3%。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每公顷5452.1公斤(363.5公斤/亩),每公顷比2015年减产30.7公斤(2.0公斤/亩),减少0.6%。根据了解,本年因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34亿斤,占粮食减产总量的33.2%;全国粮食产量因单产下降而减产70亿斤,占粮食减产总量的66.8%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认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各地针对粮食品种的供需矛盾,主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采取“玉米改大豆”、“粮改饲”和“粮改油”等措施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他认为,粮食单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高产作物面积减少。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统计,玉米播种面积5.51亿亩,比上年减少2039万亩,减少3.6%。低产作物大豆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增加1046万亩,增长10.7%2016年,玉米平均亩产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仅玉米改种大豆就可拉低粮食亩产约1.7公斤。

二是全国农业气象灾害较上年偏重,部分地区受灾较重。夏粮、早稻因灾减产。秋粮生长前期,南方多地遭受强降水,湖北、安徽等地受灾较重,部分农田反复受淹,作物倒伏严重。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南方一些地区又遭遇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水稻空壳率增加;东北、西北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对玉米后期生产和灌浆不利。据民政部统计,今年1-10月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97亿亩,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万亩,增长25.7%;绝收面积6218万亩,增加1719万亩,增长70.9%

根据了解,目前农业系统正在实施供给侧改革,即改变过去以追求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转换成以提高质量,以更高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

这些措施,包括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加快粮食加工转化;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等等。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司长吴晓在1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从农业领域来看,随着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农业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部分农产品阶段性产大于需与结构性短缺并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难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产品竞争力难以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这就倒逼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要按照融合发展的理念,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转化率和附加值,着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着力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入农业,用现代的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他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21世纪经济报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