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源头。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经历起步、高速增长和成熟3个阶段,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发展水平高、产业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其发展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人工生产的农产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称。农产品加工业是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源头, 纵观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历史,尽管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但包括食品、纺织、造纸、木材、橡胶等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仍然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1、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范围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致经历3个阶段,即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1.1产业起步阶段
英国在18世纪通过纺织业的发展带动完成了工业革命,19世纪,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大陆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1]。在这一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了起步过程中的积累,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起步阶段大致在19世纪上半叶,作为工业化的标志,纺织业率先得到发展。随后,谷物装卸机和罐头的发明应用,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2]。农产品加工业在日本的起步阶段大致在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时期,同样,这一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农产品加工业中最先发展起来的行业,成为日本产业结构中重要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到1930年在全部制造业中, 纺织工业的就业比重为52%, 营业收入占比为36%[3]。与此同时,造纸工业、食品工业、橡胶工业、皮革工业等也有所发展。
1.2产业高速增长阶段
19世纪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完成了工业革命,步入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几乎摧毁了欧洲各国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部工业发展成果,使得20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业发展出现了大波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欧洲经济的快速复苏,以食品工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已成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样,日本也在20世纪50~80年代迎来高速发展时期。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日本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高速增长。资料显示,1980年日本食品企业达8.3万个,产值达224 44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5.00元人民币,2015),总产值比1960年增加了11.7倍[4]。由于未受到战争的冲击,美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呈现飞速发展态势。
1.3产业成熟阶段
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步入成熟期,美国则较早,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步入了成熟期。当前,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占国际食品市场的60%。食品工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欧盟食品工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1%,达到250万人[5]。 但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增速逐步放缓, 在制造业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例如,美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例由1950年48.4%下降至2006年43.8%[2]。同样,20世纪80年代以后, 日本随着消费减少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停滞,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工业生产呈现出停滞和衰退迹象。包括纺织工业、皮革工业在内相关工业出现了快速下滑,食品行业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状态。
2、近10年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总计分别为5 197.35亿、841.22亿、595.18亿和773.45亿美元(按现价计算,下同),占整个制造业部门的比例分别为26.31%、36.75%、30.36% 和20.71%; 2009年行业增加值则分别5 498.75亿、823.17亿、 771.13亿和1 013.15亿,占整个制造部门的比例分别为25.06%、38.9%、30.72%和19.05% (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和德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例分别下降了1.25%和1.66%,而英国和法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例则略有上升,分别增长了2.15%和0.36%。但按照2 000美元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率,2000—2009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均呈现负增长, 实际分别下降了0.98%、1.33%、1.33%和0.02%。
表1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
从具体行业情况看,上述4个国家的食品与饮料业的产值在2000—2009年都实现了增长,其中美国食品与饮料业由2000年的2 154.45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 911.75亿美元,按照2 000美元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了1.65%,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41.45%上升到2009年的52.95%;英国由2000年的293.4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93.11亿美元, 按照2 000美元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了0.53%,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4.88%增长到2009年的47.76%;法国由2000年的291.2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41.31亿美元, 按照2 000美元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了0.5%,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48.93%增长到2009年的57.22%;德国由2000年的287.4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455.05亿美元,按照2 000美元不变价计算实际增长了1.5%,占农产品加工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37.17%增长到2009年的44.91%。
但除了食品与饮料业外,其他行业如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皮革制品及鞋业、木材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 其中美国衰退最严重的是服装业,2000—2009年年均实际下降了8%;英国衰退最严重的是皮革、皮革制品及鞋业,2000—2009年年均实际下降了8.69%;法国衰退最严重的是服装业,2000—2009年年均实际下降了17.69%;德国衰退最严重的也是服装业,2000—2009年年均实际下降了11.04%, 不过同一时期德国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有所增长,是4个发达国家中除食品与饮料业之外仅有的实现了增长的行业(表2)。而从工业化国家整体增长情况看,2000—2009年工业化国家食品与饮料业的整体增长率为4.48%,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4国,但低于世界食品与饮料业5.54%的总体增长率。除食品与饮料业外,工业化国家其他行业的实际增长率也基本为负,均呈现衰退态势,特别是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皮革制品及鞋业。而受发达国家纺织业、服装业、皮革、 皮革制品及鞋业显著衰退的影响,2000—2009年世界纺织业、服装业、皮革业的整体形势也呈现出衰退。
表2 2000—2009年主要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实际增长率
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3.1把产后加工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其产业化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高度重视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是发达国家的普遍经验,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高。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粮油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80%,果蔬类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0%。农产品产后加工的经费投入比例要大于产中的投入,基本实现了农产品保鲜、储藏及加工环节的产业化[6]。
3.2高度重视加工技术装备研发,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投入大,科研和推广体系比较完善。 一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设备发展水平高。如法国葡萄酒加工、美国玉米深加工、欧美油脂精炼、 日本稻谷加工等技术装备水平国际领先。二是农产品副产物利用技术水平先进。如美国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葡萄红色素,利用废弃柑橘果籽榨取蛋白质和食用油,从苹果渣、橘子皮中提取柠檬酸、果胶质等。三是建立完善的科研体系和研发队伍。四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如美国用于食品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经费每年达到10亿美元[7]。
3.3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税收政策来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一是增值税优惠。法国给予畜禽加工企业5.5%的销售退税,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3.4%的销售退税。意大利对农林渔企业税率正常降低9% 和特别降低2%。二是所得税优惠。法国实行税率为33%的企业所得税,但农林业企业只按24%税率计征。英国规定农业企业只有达到一定标准才缴纳所得税。美国规定年销售额在10万美元以下农业企业免交所得税;农业企业可享受鼓励就业税收抵免、投资税收抵免。此外,各国还通过亏损结转、资本开支扣除与加速折旧等措施保护农业企业生存与发展[8]。
3.4制定有利政策扶持农业生产,保障加工原料供应
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程度较高, 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等特点,加工原料基本由国内保障供应。因此,发达国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生产用于加工的优质农产品,从而保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盟通过共同农业政策(CAP)为其农业部门提供了巨额的支持和补贴[9]。美国对农产品生产支持的方式主要为直接支付(脱钩支付)、反周期支付、营销援助贷款和贷款差价补贴等。日本则主要通过价格管理、收入稳定计划、作物和牧畜保险等方式促进农产品生产稳定。
作者单位: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世界农业 2015年1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