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翁鸣:乡村强则国强

[ 作者:翁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9 录入:王惠敏 ]

——“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暨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第二次理事会在京举办

    2017年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举办“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暨第二次理事会。研讨会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如何实施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展开深入的学术讨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陈锡文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理事长蔡昉出席了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常务副理事长魏后凯和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农村发展研究所原所长张晓山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主办,农村发展研究所承办。

  陈锡文:如何理解把“三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

  陈锡文指出,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的考虑和判断。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前后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我国农村还将有几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即使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还有4亿多人口。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农村确实不能衰落,也不应该衰落。

  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三个优先方面,即教育、就业、农业农村,由此可见,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如何理解把“三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他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党重中之中的位置。这是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大背景下,中央依然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这是有深刻含义的。二是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第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能改变,没有集体所有制哪来家庭承包制;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家庭来说,它是集体土地法定的主体,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不准代替;第三,农民在承包集体土地之后,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人经营;第四,无论耕地如何流转,承包权归农民家庭是不变的。三是强调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我国粮食供求关系比较宽松,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如何解决粮食暂时过剩问题,中央仍然强调粮食安全,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新的内涵,中央对农村改革发展给出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可以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对比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容都是5句话,但除“乡风文明”没有变化,其他4句话都有变化,将“生产发展”改为“产业兴旺”、“生活宽裕”改为“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改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改为“治理有效”,这表明农村发展要求更高了、发展目标更明确了。

  蔡昉:乡村振兴战略要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大战略中来理解

  蔡昉指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6个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提出来的,必须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大战略中来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要求。一般来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两条路径,一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二是用资本代替人力。

  他分析认为,从第一条路径看,农业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现在确实没有充分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中真正向外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是16-19岁年龄段人口,现在新增的转移人口数量与返乡人口数量大致实现了均衡。40岁以上农民工返乡概率是50%左右,这就没有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留在城市的办法,就是推进户籍制改革,让农民工市民化。从第二条路径看,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需要机械化相应地推进。但是,当劳动力转移较快的时候,资本替代劳动就会出现资本回报率下降的问题。从农业生产成本统计资料中,我们发现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资本投入呈现边际报酬递减状况。因此,通过资本投入途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其瓶颈就是土地耕作的规模。实际上,上述两条途径是密切关联的。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取决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数量。所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需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但是,这需要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大中城市支付改革成本,但是并非每一个支付改革成本的地方政府都能获得相应的改革收益,因为由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外部性。对于某个城市来说,其成本与收益相比不对称。因此,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应该使得改革成本得到合理分担,这样才能解决改革的激励不相容问题,继续有效推进农村改革持续发展。

  研讨会和智库成果丰硕

  在研讨会上,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孔凡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杜志雄、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黄秉信、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巡视员董祚继、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苑鹏、研究员翁鸣和农业部经济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先后作了发言,他们就如何贯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现实问题和具体实践谈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在理事会上,常务副理事长魏后凯作了2017年智库工作汇报,其主要内容有: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社科院党组交办任务,组织开展“三农”课题研究,智库基本建设工作,智库主要工作和成果情况,组织召开有关学术会议,组织全国社科院农经研究单位开展学术活动等。截至2017年10月,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农村发展研究所)发表学术论文176篇,其中核心期刊99篇,社科院《要报》正刊35期、《专供信息》26期、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专报》7期、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研究专报》18期,有关报告获得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各位理事对智库工作及其成果表示满意和赞赏。

    作者系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一体化智库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