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提出,在城市化发展大背景之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了中速增长的平台,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化下一步的高质量发展,还是要继续依托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之道——地方竞争,通过地方基层的创新和探索驱动中国经济发展,顶层设计一是要指明发展方向,不能走偏;二是划出底线,列出负面清单。
刘世锦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农村人口逐步进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扩张的过程,城市化、工业化相辅相成,从而促进社会逐步现代化。不过,不同城市化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过去两年时间,城市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大都市圈加快发展,各种资源特别是年轻人口向大都市圈集中,与此同时,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在这样的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中国的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
在刘世锦看来,当前,大企业横向、纵向的兼并重组在加快,在大企业更大的同时中小企业更专,行业内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区域分布呈现出新态势,一二三次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很大程度上以大都市圈的形态呈现,核心区的一线城市主要是高端服务业,临近核心城市的小城镇相当多的是制造业。与此同时,新信息技术加快改造、提升实体经济,传统产业往价值链中高端位置提升,不仅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加强,部分产业也在向高端制造升级。一些城市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或者产品的比重提高。
新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它们分别类似于物理世界的高速公路或者高铁等通道、原材料和加工工具。刘世锦认为,新信息技术对实体经济改造的序幕刚刚开始,前一阶段主要是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环节的改造,下一步重点将转向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改造,在企业之间建立的新的链接,包括人们谈论较多的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4.0等,还会有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这将是新信息技术改造实体经济的重头戏。
此外,绿色发展将全方位地影响产业格局,“首先是创造绿色消费,带来绿色生产方式、流通方式、投资方式,出现新的消费热点、生产热点和创新热点。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保护,它是一种与传统工业化方式并行的相互竞争并有可能获胜的新发展方式。”刘世锦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城市化下一步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刘世锦认为,还是要继续依托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功之道——地方竞争,通过地方基层的创新和探索驱动中国经济发展。而一个地方能否成为创新型城市,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这个城市能否切实改善市场环境,这包括保护知识产权、稳定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预期、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聚集,从被服务者的体验出发,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经营和生产效率服务。在大企业兼并重组做大的时候,也要给中小企业留出做强的空间,企业做中做小也可以做强。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刘世锦观察到,浙江出现了一种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专业化投资基金的出现,这些基金公司依托专业技术人才对创新和转型升级项目进行鉴别,识别风险,发现价值,而这些业务,往往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愿做或做不了的,成为金融体系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的重要推动力量。
针对当前一些区域性一线城市围绕着追求高质量发展而展开的抢人大战,刘世锦认为,随着劳动者结构转变,有些地方保姆这种低学历从业者比大学生更稀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吸引高学历人口,也要善待低学历人口,才能使劳动者结构性互补,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在新形势下推动城市化进程,顶层设计是有必要的。”刘世锦说,顶层设计一是指明发展方向,不能走偏;二是划出底线,列出负面清单。在此前提之下,应当允许、鼓励地方和基层通过试错找到对的东西,然后总结提升并在全国推广,“这是中国过去很多年行之有效的改革经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比较》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