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王琦等: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

[ 作者:王琦 任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1-19 录入:王惠敏 ]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为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理解,明确工作思路,2017年年末至2018年年初,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围绕干群关系、生态环境治理、德治建设等主题,对全国数千个农户样本进行了调查与访谈。本版今摘登其中三篇报告,此为其中之一,以期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

  让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并强调:“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作为处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最基础、最坚实的力量,包括村书记在内的村级干部们的一举一动,切实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地落实、惠及百姓。近日,课题组依托“百村观察”平台,对31个省(区、市)的3844位农户就“当前我国农村干群关系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当前农村干群“连心”的三大要素

  探析当前影响农村干群关系评价的因素,进一步和谐与密切干群关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

  村庄民主管理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完善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首先,考察村庄民主管理组织建设与干群关系评价间的联系,数据显示,当村庄有理财小组或监委会时,农民认为干群关系好的比例为73.59%,明显高于没有理财小组或监委会时的比例(56.11%)。可见,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村庄民主管理组织越健全,农民对干群关系评价越好,政治功能发挥也越积极。

  其次,考察村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与干群关系评价间的联系。以两项制度为例说明:一是村务公开制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村庄财务越公开,农民对干群关系评价越积极,当村庄村务财务公开时,农民认为干群关系好的比例超过七成,为71.01%。二是民主评议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在有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的村庄中,农民对干群关系的评价最高,比例为74.93%;没有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的村庄,比例为55.78%,低于前者近18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村庄民主管理制度越完善,农民对干群关系的评价越正面。

  干部自身能力素质。农村基层干部是促进乡村发展的先锋队与排头兵,农民对当地政府满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能力与素质高低。调查显示,当村民选择服务群众的好人担任村干部时,认为干群关系好的比例最高,为73.99%;当选择带头致富的能人为村干部时,认为好的比例是60.26%;当选择公正廉明的强人和谨守本分的老实人为村干部时,其比例分别为59.91%和43.86%。可见,干部自身素质不同,村民对干群关系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考察村干部工作能力对干群关系评价产生的影响发现,当村民认为村干部工作做得比较好时,评价干群关系好的比例为88.36%;当农民认为村干部工作做得非常好时,评价干群关系好的比例为96.67%,较前者多出8.31个百分点。由此看出,村干部工作能力越强,村民对干群关系的评价越好,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村民参与管理水平。判断乡村振兴的措施行不行得通,关键是看农民高不高兴、愿不愿意参与,农民的意愿和参与往往决定一项工作的成败,也决定了干群关系是否和谐。通过考察“农民是否关注村务和财务公开”发现,当农民关注村务和财务公开时,认为干群关系好的比例为76.06%;当农民不关注时,比例为57.4%,低于前者18.66个百分点。可见,农民参与村庄民主管理的现状与干群关系评价间具有相关性,其参与村庄管理程度越深,干群关系越好。

  当今农村普遍存在两种农民参与不力的现象:一是参与村级建设不足。具体来说,不少农民群众有“等靠要”思想,将自家经济贫弱和村庄发展不善简单归咎于村级资源孱弱、村干部带头不力。二是参与村级治理不足。对于一些侵犯村级利益的村干部,部分村民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视而不见,纵容甚至助长了不正之风。可见,激发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是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步入良性发展的必要之举。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基层干部的大力引导,更需要农民群众的通力配合。只有干群一心,构建起和谐、密切、有温度的干群关系,才能为乡村振兴汇聚起强大力量。

  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优化村庄管理氛围。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保证干群信息畅通。加快建立农村经济组织、监督组织、信息沟通等基础性组织,加强农村群众与基层干部、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主体间的协商。制度上,要完善基层决策协商民主程序,增加民情反馈程序,杜绝不良村干部的垄断、专权行为。另一方面要健全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工作有序开展。积极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集中办公制度、民生事务代办制度,切实做到“急事有人办”“难事集中办”“小事身边办”,推动农村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坚持做到值班不缺位、干群不离心。同时,通过引进“互联网+”的智能化新方式,创新党务、村务、财务的“三务”公开制度,保障干群沟通更便捷、更高效、更合意。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筑牢基层服务力量。首先,贯彻学习中央精神,提高工作服务能力。以行政村或村小组为单位,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为抓手,采用“村党支部会议、党员干部培训、村支书考核”的综合考察方式,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水平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其次,重视教育技术培训,提高引领致富能力。依托“农家课堂”“科技培训会”等对农村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并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扶农民的基层工作队伍,提高农村干部发展致富、引领致富的能力。再次,选拔专业本土人才,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培训、选拔和支持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回村能人等加入村级管理,配以定期的工作指导,一方面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优势,另一方面充实村干部后备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持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提高村民参与能力,力破干群关系壁垒。一是广搭信息交流平台,延伸村民参与触角。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村民微信群,由村组干部将乡镇、村级的政策宣传、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各类便民信息转发至村民微信群,做到信息传达“零障碍”。利用微信群召开线上村民会议,及时了解热点、难点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实现干群“零距离”。二是培养村民参与意识,引导参与公共事务。从思想上启发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分担治理责任,通过宣传、示范和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由“要我参与”转为“我要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因子”;从行动上加强农民参与的资源投入建设,保证农民参与的物质基础,重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村民参与的权利与效果。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课题组  执笔:王琦、任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