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龚建文: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作者:龚建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6 录入:王惠敏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立足“三农”发展新形势,突出强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出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强农调子不变、力度不减。去年,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强省之路。然而,我省农业面临在新常态下出现的粮食产量“十三连丰”和库存高企,价格的“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上下挤压等突出问题。而且,我省农业发展仍然主要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仍然偏低,生产经营分散、科技含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造成农业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的决策部署,精准发力,因症施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动力

激发“三农”内在的动力,增加“三农”问题解决的新动能,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努力形成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激发农业市场活力。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有序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让粮食储备回归市场;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模式,加快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的有机衔接,防止出现卖粮难、农民收入下降,减轻库存压力;针对粮食主产区“产粮越多,财政包袱越重”的问题,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扶持农民安心种粮。二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业要素活力。积极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向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和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房地一体”的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农民住房保障新机制、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新产业新业态落地难问题;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激发农业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利用我省农业院校,鼓励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长效培训机制,加大生产经营类和服务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鼓励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活跃农村经济。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激发农业新动能。着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出一批“赣”字头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重点培育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养殖技术和集约、高效的生产技术模式;推进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鼓励涉农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多元化科技创新主体,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加强我省农业科研院所与基层农技推广站联合,加大我省农技院校定向培育农村学生和农业科研青年拔尖人才的力度,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和拓宽其晋升通道,增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能力;鼓励引导农业科研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研究,落实科研人员权益分享、持股兼职等激励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协调推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注重农业协调发展,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一是优化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树立大粮食、大食物观念,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做优做精粮食产业,延长粮食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在确保口粮安全前提下,引导“粮改经”“粮改饲”,支持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饲草料等作物以及精品畜禽、特种水产品等养殖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协调发展。二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注重全产业链开发,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样板,培育农业产业大集群,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的拓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休闲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养生养老、农业生产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业众筹等,培育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品质农业。三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空间、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现代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土地等要素增值收益更多地用于农业农村,提高农村发展能力;依托美丽乡村、特色城镇建设和特色村镇的建设发展, 带动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创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集体经济发展。

绿色生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解决好绿色产品生产问题、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要求。一是坚持质量兴农,构建绿色产业生产和供给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绿色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化肥减量增效、节水节地降耗、循环利用、绿色防控等技术模式,加快构建江西绿色、健康、有机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扩大“三品一标”认证总量规模,切实加强“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化推广,实现优质优价,提升江西农产品市场品牌形象;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构建江西绿色、健康、有机的农业产品供给体系。二是坚持生态兴农,建设绿色家园。扩大绿肥种植和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创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确保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综合治理,探索种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加强土地、水、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保护好青山绿水;建立严格的生态安全准入制度,对农业生产主体及农业经营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开放发展,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必须顺应国家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主动融入国际大环境、大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加快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空间。一是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推进开放招商。加大农业引智引技力度,引进现代农业建设急需的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引进境外农林牧渔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装备、良种繁育技术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等关键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与专利,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补齐农业短板;把农业产业集群招商作为主攻方向,立足我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加强与国内外500强企业的对接,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提升农业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加快“互联网+农业”发展,用好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做大赣农宝等农村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和农资电商平台,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鼓励城市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到农村养老、农业专业化服务等领域,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对外开放。二是坚持合作共赢,推进农业“走出去”。不断拓展农业国际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我省农业技术、经验、物产等优势,推进农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农业开发,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产能交流与合作,提升我省的农业竞争力和比较效益;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实体到国外进行农业直接投资、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积极参与农产品仓储、加工、物流等各个环节,不断提升农业合作水平;积极参与农业部组织的“南南合作”农业计划,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建粮食、生猪、水果等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库存;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发挥我省农业资源优势,扩大蔬菜、水果、茶叶、肉、蛋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共享成果,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导农业发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改变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供需错位、产销脱节、农民生产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提高农民种粮收入和种地收入,使农民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获得更多实惠。一是持之以恒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抓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推动三产融合中,积极构建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真正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让农户分享更多的二、三产业利润,实现农民增收;继续推动农民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相关制度改革,构建城乡居民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把帮扶重点聚焦到富民产业培育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以乡村规建提升、生态环境优化、乡风文明弘扬三大工程为载体,抓好村庄整治、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和谐平安建设,创建一批田园乡村、文化古村、现代宜居乡村,实现“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目标;立足培育优势主导产业,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引导发展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民宿休闲、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江西日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