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镇远县报京乡报京村为例
编者按:对传统村落的灾后重建,要使灾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高,其衡量标准除了反映物质生活水平的指标以外,还应该包括反映精神重建的内容,特别是村民心理的恢复和文化生态的重构等。
一、报京村基本情况简述
报京村,位于镇远县城最南端,原名报金,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报京。侗族称报京为布井(jing),苗族称报京为碧井,是古城镇远的一颗独一无二的“璀璨明珠”,是整个黔东南自治州唯一的侗族聚集地域,其中有98%以上的村民为侗民,有周、刘、龙、邰、田、李等主要姓氏。报京村是北侗地区最具侗族特点的村寨,又称“报京大寨”,村落有近 400 户人家、常住人口约 2800 人,主要民族为侗族,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侗族历史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村落建筑 98%为传统侗族吊脚楼。整个侗寨是依山而建,民居依山就势,次第升高,整个大寨以木结构、穿斗式、青瓦顶吊脚楼建筑为主,房屋为二层三开间空间结构。报京侗寨有洗葱塘、土地庙、芦笙庙、小神庙、侗粱公公庙等大量的文化空间,是民族文化表达和分享的载体,报京侗寨也沿袭了最完整的民族节习俗,其中“三月三”最为隆重,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鉴于村寨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报京村被列为镇远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3年被列为第二批915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一。
二、无处安置的幸福感:政府意志与村民认同的疏离
天有不测风云,2014年1月25号晚上11:30,一场至今没有查明缘由的大火泛滥成灾,报京村超过1/3的村寨被烧毁。据政府城建办官方数据统计,被烧毁的古建筑有178栋,其中有148栋古建筑宅(基地11853m2)化为灰烬。村民有296户(1084人)受灾,占总人口数的40%,损失达970万元。由于事件影响重大,前后引起了CCTV、新浪网、腾讯网等上百家数字媒体和平面媒体相继报道,火灾事件也引起社会对古村落保护的反思。
据村民A回忆,“当时正值寒冬之际,深夜一场意料之外的大火,把房子家具什么都烧没了。一夜之间,我们从丰衣足食变得一无所有,当时既恐惧又很绝望,感觉天就要塌下来了。在悲恸的同时又很自责,就这么活生生的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给弄没了……”1月25日的大火灾烧毁了约1/3的古村落建筑以及建筑内财产,传统古建筑原貌荡然无存,烧毁部分只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基底。总体来看,整个报京村寨的整体格局以及传统文化空间仍然尚存。灾后,镇远政府实施了较为及时的救援计划,鼓励村民互帮互助、投工投劳、出工出力、携手共建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各界也为灾区受难村民捐钱捐物,帮助受灾村民走出低谷。重建家园。
村干部B告诉我们,“灾后,当地村委会和报京乡镇府是在综合考虑专家的建议和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开始重建古村落的”,他说,“我们在重建的区域尽量保持了原来的肌理格局,一方面,既要体现我们侗族传统的居住特色,让居民住得惯,有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要具有很好的防火功能,能够满足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我们采用了木头和砖相结合的砖混结构,也大刀阔斧地对基础设施进行整体提升,新修了马路,也完善了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当时还成立了灾后重建指挥部,专门来搞古寨重建工作。所有灾民的住房由政府规划部门来统一规划,房屋机构和外部建设由政府来建设,村民自己负责内部装修。”
村干部的话让我们对灾后古村的重建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进一步走访村民得知,当地规划部门按照人均配套面积30m2进行安置,对村外有房屋的家庭实行500元/m2的购买安置政策,对村外无房的家庭实行400元/m2的安置政策,对有稳定工作的实行800元/m2的购买安置政策。而本村的实际情况,是受灾村民一般都是村外无房且没有稳定工作的家庭。由于古寨重建后住房格局的变化,村里要组织动员一部分人搬到村口的新建安置区域去,好处是在原来的各户总体宅基地面积的30%的基础上增加20%。
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妨碍受灾村民对新居住环境的适应?如果有,那么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响?受灾后“一无所有”的村民如何来购买新住房?受灾村民的基本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受灾村民与未受灾村民之间是否会有不良情绪……带着一系列疑问,我们对村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在新修的马路旁的黄色木砖混合式的新房屋门前,我们先采访的是正在边缝衣刺绣边唱山歌的几位侗族阿姨。其中为首的C阿姨告诉我们,“虽然老寨区村民(没有受灾的坡那边的村民)有些羡慕我们新寨区村民(灾后重建地村民)有干净整洁的新房子,有健全完备的基础设施,政府也说按照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这样优质的生活我们至少要少奋斗20年,但很少有人问我们实际生活的现实样态,到底习不习惯,幸不幸福。当我们把在新建筑居住的问题和困扰向政府反映时,他们反而觉得我们得寸进尺、不知足、贪得无厌。我们也是有苦无处诉啊!”C阿姨正在缝的衣服是为每年“三月三”准备的,一整套手动制作下来要3-4个月。而且她们手工的衣服和银饰更适合放在冬暖夏凉,用“侗油”涂抹过的木房子里面保存,而如今的新房子让她们有点不太适应。
在被政府贴有“不满足”的标签下,灾后重建的新寨区的村民真的有提前幸福生活20年吗?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新寨区的村民现在是用银行贷款来还政府安置房的钱,村民D姐家4口人现在还有11万多的银行贷款没有还,她很是焦虑。因为根据规定,如果在5年内不还清银行贷款的话,利息会比5年之内的“低利息优惠政策”高很多,怕到时候就更加还不起了。政府的政策是“先还后补”,还好今年政府的补助已经开始按照1000元每季度来发。D姐的丈夫在广东打工,每个月寄1000-2000元的工资回来补贴家用和还贷款,加上家里的孩子要上学,生活过的很拮据,不自在。
三、灾后不温不火的旅游业的发展与居民自我建设的背离
报京三月三“情人节”,是镇远县远近闻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后历时四天,节日文化内容丰富,有捞鱼虾、讨笆篓、洗葱蒜、讨篮子和踩芦笙等活动,给报京人民增添了一份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每年在这固定的几天可能会有一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村里旅游,感受载歌载舞的侗族风情。但是在无成型产业、土地资源稀缺、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种植业和“稻田鱼”养殖产业都不发达等因素包裹下的报京村,旅游业和服务业并没有能真正的发展起来,一直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在村民们看来,政府只重视特定的节日,活跃一段时期的旅游经济,而缺乏对整个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导致整个村里除了节日以外,基本上没有旅游收入,村里的客栈也是长期无人问津。
深究其背后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报京当地政府在灾后恢复重建里把发展刚“断层”的旅游业作为村内重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报京村村民自治合约》第30条规定:“为打造我村良好的旅游环境,在村灾后重建区域内,禁止养有鸡、鸭、狗等家禽、牲畜。有养的不准放出外面来,若发现有私自放出来的由村干部上门讲,凡不不听的罚款200元,不交罚款的,村不出任何证明盖章,除把罚款交外。”诸如此类有着习惯法效力的村民自治合约在偏远的山区侗寨基层也有着仅次于法律的约束力,这些成文的规定不仅不利于村民的个体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而且妨碍了侗族人民的传统信仰:侗族人民每家每户在每年的七月份和过年等重大节日都要去附近的“侗粱庙”祭拜“侗粱公公”,带着猪头、鸡等祭品来祭祀,祈求平安和财运。村里制定的第30条村规民约,对于生活不太富裕的侗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在日常支出之外又多了一笔开销。
四、结语:古村落在灾后重建中要多些人文关怀
不论报京村在灾后重建中有多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羊毛出在羊身上”,既然村里旅游的主要亮点是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的吊脚楼建筑,那么对侗族村民的人文关怀和尊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对前两年刚刚经历过重大火灾的特殊群体。其一,在重建中当地政府错误的唯“GDP”式思维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不是说修了几条马路,装了几条电缆,盖了几栋新房子,村民就跨越式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是要运用同理心--“把自己的脚装进别人的鞋里”,置身于侗族村民生活的场域、语境还有文化习俗中,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去规划和重建。其二,政府在灾后重建中要给予村民一定的自由和选择空间。据村民透露,“政府在重建时,按照同一标准统一规划,村民需要改建、扩建、新建房屋的,必须按照镇远县报京大寨灾后重建房屋规划标准建设,房屋外观必须保持一致。”这种经过统一规划的新房屋不仅让侗民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也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