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产业扶贫到底有多大作用?产业扶贫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扶责任单位、责任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去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效果最好?
七月底,随领导去看望了在贫困村调研的师生;前天,与同事一起应邀去贫困村做了一次调研;最近,还和我市从事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某公司老总有一些交往。这使我对扶贫有了更多一点的了解和思索。
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两种: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每次去贫困村,总能看到村支两委办公场所的墙上,都贴着××村脱贫攻坚作战图。仔细看表格中所列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绝大多数是因病、因伤残。另有少数贫困户是因灾、缺资金、缺技术而致贫。走到贫困户家中调研,情况大体如村里统计的情况相同。
绝大多数贫困户,主要的致贫原因是因病、因伤残,因而缺少正常的劳动力,并且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很差。现在的中国,只要有一个正常的可以外出打工的人,按各地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其收入也可以使一家人脱离绝对贫困线,按现在的标准,即人均年收入三千二百多元。因病、因伤残的贫困户多为绝对贫困。
因灾致贫的大多是暂时贫困。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只能算相对贫困。还有一些贫困户只是因为年幼子女多、负担重,属于支出型贫困户。暂时贫困、相对贫困、支出型贫困,与绝对贫困性质完全不同。
二、农民非议扶贫的原因:同是相对贫困户,一个是宝、一个是草
缺资金、缺技术的相对贫困户,实际户数很多,并且大家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是,因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偏差,使得同是相对贫困的农户,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优惠有了天壤之别——一个是宝、一个是草。
国家给的扶贫资金,覆盖绝对贫困户有多余,但要覆盖相对贫困户远远不够。所以有些地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部分其实是相对贫困户。
极少数有一点点关系的相对贫困户,有些地方将他们列入现阶段的扶贫对象,与绝对贫困户一样的建档立卡予以扶持。而大多数相对贫困户,不可能全部列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予以扶持。
国家的政策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以享受各方面的优惠和扶持,而没有建档立卡的,实际情况可以比建档立卡的好那么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点点,甚至还差那么一点点,却没有一分钱好处可得。这就显得不公平了。这正是部分农户不满扶贫工作的原因所在。有些人甚至上访,告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状。
相对贫困户,谁该建档立卡,村干部和扶贫干部很难把握,因为农民的收入很难算得清。所以,被农民告的扶贫干部也是有苦难言。
三、绝对贫困户最盼望的扶贫方式:不是产业扶贫
国家的扶贫方式有很多种,有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普惠式扶贫,有入户到人的精准扶贫,如大病医疗补助、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危房改造、生态补偿、最低保障,还有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等。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很好。
产业扶贫、异地搬迁,这两项扶贫措施贫困户的反映并不特别地好。异地搬迁这里暂且不谈。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对产业扶贫的欢迎态度不一样,绝对贫困户并不喜欢产业扶贫模式。为什么呢?
政策设计者想象得很好,以为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功能,产业发展起来了,自然可以持续脱贫。其实,对于绝对贫困户,这是不切实际的。
绝对贫困户要发展产业,难度太大、太大。首先,绝对贫困户缺少发展产业的有素质的经营者和有体力的劳动者。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没有经营头脑,搞产业十有八九会失败,不但不赚钱,还会亏了老本。搞产业当然也需要劳力,绝对贫困户多为病残人,每天被病魔折磨,又有多少劳动能力呢?他们如果是正常人,外出打工比在家搞农业不知强多少,正因为他们是不正常的人,搞产业也没有能力的。第二、搞产业必须要投入,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果林、养殖畜禽,规模最小动辄投入也上万,而国家的产业扶贫补助是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每户总计补助二千元,这二千元对于发展产业而言真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贷款,银行都是要抵押的,贫困户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押?有些贫困户,人的住房子都是很狭隘,想养个猪牛没有地方。因此,真正的绝对贫困户并不希望产业扶贫,而是直接给钱救济。
四、以合作社形式产业扶贫:产业扶贫变扶贫产业
国家的政策是产业扶贫的二千元钱不能直接给钱,担心他们把钱吃了用了而没有发展产业。多数地方是将这二千元以猪苗、鸡苗、母羊、果树苗、油茶苗等方式发放,或者组织合作社将钱给合作社。
因为,贫困户的素质低、没技术、没劳力,所以,发放下去的畜禽成活率低,树苗果苗管理不善很多年还不能挂果。先不说生产出来东西能不能卖得出、能不能卖个好价钱,单说能不能生产出产品来都是大问题,白白浪费种苗、饲料、肥料和功夫。
政府担心贫困户个人无法发展产业,所以,很多地方以合作社方式开展产业扶贫。合作社一般是一个龙头企业或一个能人带头,把贫困户的身份证号集到一起,注册登记一个合作社,然后将贫困户的承包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再运作一些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项目。
合作社能不能扶起绝对贫困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龙头企业老总或能人的境界与情怀。多数企业和能人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扶贫只是他们流转土地的一种名利双收的方式。
据某市一个生态农业公司自己的宣传资料称,公司与691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740人签订委托帮扶协议,公司从事“养殖+旅游”开发,公司将流转的土地用于乡村旅游和养殖香猪,贫困户从公司领养香猪,协议规定每人每年领取560元固定扶贫收益,持续5年,经营风险由公司承担。如果我没有理解错误的话,贫困户帮公司养香猪,平均每户大约能得2220元年收入。不知道国家给贫困户的2000元产业扶贫款,是另外直接发给贫困户,还是包括在这2220元之中?
我以为这种扶贫方式,与其说是产业扶贫,不如说是扶贫产业。
五、电商扶贫+产业扶贫:也许有一点希望
我以为对于绝对贫困户,产业扶贫基本上是没有作用的。网上有一句调侃的话,叫做“这届人民群众不行”。对于绝对贫困户,真是这一代是没救的,要翻身得依靠下一代长大成人。所以,最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完善低保,让该享受低保的全享受,让他们有吃有穿不住危房喝上安全的饮水,再通过医疗扶贫减轻一点痛苦,重要的是免费教育把他们的子女培养出来。
调研中发现,缺资金、缺技术的相对贫困户,对于产业扶贫是有兴趣的。这些相对贫困户,本来也是应该扶的,但现在国家还没有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只有少数相对贫困户被建档立卡。这些相对贫困户,至少有一定的劳力,给点启动资金、给点技术指导,至少能种出一点产品、养出一点产品。
但是,问题是这些相对贫困户,如果搞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去和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竞争,他们是竞争不赢的。以他们的能力和财力,只能搞点小规模的种养,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肯定成本高。所以,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搞产业,必死无疑。
据我了解,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对于相对贫困户是一种比较好的产业扶贫方式。我市某公司搞农村电商+精准扶贫,其做法是让这些贫困户以“土”法养殖、生态有机种植,然后通过他的电商平台,将“土”货以较高的价格销售给对口扶贫单位的扶贫责任人。这种模式的扶贫,不是让贫困户去闯市场,而是通过电商建立起来的网络,让扶贫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爱心,传递给贫困户,同时购买贫困户农产品的人,也得到了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回报,食品更安全而有品质,互利互惠,应该是能够持续的。当然要做好也不容易。
到2020年全部脱贫,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愿上级的精准扶贫政策更接地气,效果更好,而不要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甚至被变相整成富人发财的一种机会。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中得一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