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首届中国特色小镇发展论坛暨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论坛以“特色小镇产业选择与运营模式”为主题,重点围绕我国目前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选择、商业模式的定位、投融资模式的确定、资金及人才的引进、特色小镇政策方面的法律解读、严防特色小镇的房地产化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以关于中国特色小镇的思考为题作了演讲,他认为特色小镇是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抓手。以下为演讲实录:
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惊人的速度推进,GDP增速始终排在世界前两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日、德、英、法四国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迅猛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我国GDP增速出现了快速下滑,从2010年的10.5%降到2016年的6.7%。据中国科学院预测,今年GDP增速会在6.5%左右,且从长期来看,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会在6.5%以下,前景呈现不明朗的状态,未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再从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看:第一是投资拉动率,从原来的20%降到8%。“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大家还在讨论中国的高投资、高增长是否会成为一个常态。随后投资增长率开始快速下滑,已经降到8%,与GDP增长率相差无几。第二是消费拉动率,前些年消费贡献一直呈现下跌趋势,直到最近两年才由降转升。第三是净出口拉动率,以前净出口引领中国经济的改革,现在却提供了负的贡献。
除此之外,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工业贡献一直高于GDP增长率2到3个百分点,现在则降到6%左右。所以,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此背景下,特色小镇则是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城镇化提供经济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维持了高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我国城镇化率是57.35%,基本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快速的城镇化带来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疾病、污染、拥堵等问题为人诟病。但是我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城镇化。纵观历史,自工业革命和城镇化伊始,中国是唯一绕过“贫民窟现象”的国家,与其它国家如孟买的贫民窟相比,中国的城中村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人们对城镇的无限需求和经济的有限供给,形成了长久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只能去延缓、控制、协调。但是,供给侧改革需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就需要有新的动力。
从经济增长动力的抓手中可以分解出六大要素:城镇化和劳动力、引进外资和技术、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市场化、其他因素。纵观中国经济40年来的发展,从全要素的角度看,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城镇化和劳动力。
城镇化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要素配置的过程,我们要利用城镇化有效综合配置的这个抓手,使得城市除了产业发展之外,还能成为人们生活聚集和实现梦想的最终归属。
城镇化提供经济动力
特色小镇建设要尊重规律
目前,我国面临着沿海地区大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区城镇空心化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各省市开始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但是仅有重视是不够的,还要尊重城市和产业发展的规律,不能将巨大的投资一股脑地、不假思索地投向一些城镇。
产能过剩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大问题,这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和投资拉动的结果。2015年时,GDP每1个点的增长需要4个点投资,现在则需要12个点。
特色小镇的发展,排名第一要注意的,就是产业的特色。这个产业特色并非将原来已经聚集好的产业拉到一个新的地方重新起家。所以,一定要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也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文化底蕴。
特色小镇结合生产、生活、生态
人们对多元化的选择的强烈需求促使人们持续不断地涌入大城市。所以,特色小镇在发展时要注意这一点,要把生产、生活、生态结合起来,尊重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发展的一些客观规律,完善特色小镇新的产业业态,以上这些将会是我们发展特色小镇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产业中国研习社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