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梁章兴:让古村落保护在旅游开发中焕发生机

[ 作者:梁章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2 录入:王惠敏 ]

 ——基于湖南省古丈县老司岩、岩排溪的几点思考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习惯称谓,是农耕文明的历史结晶,也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近年来,保护古村落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对作为文物大县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古丈来说,如何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古村落,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古村落现状

古丈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时属楚算起,迄今已有2000多年时间,这造就了古丈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文物大县地位。据统计,全县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老司岩村、岩排溪村),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有库藏文物607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60件,一般文物535件。

(一)古村落基本情况

1.老司岩村

老司岩村(现已与花兰村合并为红石林村)位于古丈县红石林镇西北部,毗邻千年古镇芙蓉镇,酉水自西、北二面环绕而过,自古以来就是西至巴蜀、北通湖湘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更是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一度繁荣兴盛。居民主要为张氏家族,其次为米氏,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张八千,米八百,黄家来了个斗篷客”的民谣。

老司岩现有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5栋、古石板街4条、古井1口、伏波庙1座、宋代砖(石)室墓7座,以及民俗用具一批。民居主要为土家建筑风格,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22间黄家民宅为典型代表。古街道以青条石和红条石铺就,依山而上,两旁民居仍保留着鼎盛时期的市井风貌。护寨古城墙高5至6米,长300余米。古井老司泉背靠山崖,至今仍是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伏波庙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所建,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内有天井、正殿、戏台,门槛梁椽绘有人物故事。

1999年,湖南省、湘西州考古专家对老司岩进行了考研,并将其列入《湘西地上文物资源》名目。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3月,湘西州人民政府将老司岩列为州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006年,电视剧《血色湘西》将老司岩定为外景拍摄地。2013年,老司岩被评为国家级民族特色村。

2.岩排溪村

岩排溪村位于古丈县高峰镇东部,距县城45公里,与沅陵县毗邻,境内林茂竹翠,水利条件优越,素有九龙之水(九条溪渠)的美誉。因该村古梯田一映眼底,平滑石板排排斜生,故美名岩排溪。全村共106户510人,村民盛行讲乡话,属苗族(又一说属瓦窑族,语言族序待考定)。

岩排溪村以吊脚楼为特色,木楼多为清末建筑,分转角楼、三合楼(俗称手推车式)。吊脚楼门窗图案雕刻各异,吊脚饰有金瓜、绣球等。因村寨所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矿藏丰富,故形成宅院封闭式的建筑格局。村寨内部街巷纵横交错,多为青石板铺就。每逢农历十月初,这里都会举行香盛活动。届时,村民会做香粑粑,请土老司跳香还愿,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以感谢五谷神献种之恩。村民之间流行唱傩言山歌,悠扬婉转的曲调,别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另外,当地曾盛产金矿,并遗存有古采金洞。

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岩排溪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湖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将其列为“摄影创作基地”。

(二)保护利用情况

古丈县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努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1.全面落实文物保护责任。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协调和协作制度,强化履职和保护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集中成片传统村落老司岩村、岩排溪村整体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与文物保护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为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文物保护工作。二是落实保护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对文物保护工程的范围、分类、审批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县文物局建立了文物管理巡查和月报告机制,进一步健全了县、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并确保年检查频率不低于20次,三年来共排查安全隐患186处,整改51处。三是强化部门协作。文物部门注重挖掘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探索文物资源合理利用新途径;发改部门注重在重大工程实施前充分考虑文物保护因素;规划部门在项目规划、选址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与文物保护的矛盾;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经费的支持力度,并强化使用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依法规范文物保护基础工作。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全面完成了文物保护“四有”基础工作。一是划定保护范围。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测绘,并公布了保护范围,为今后城乡建设过程中加强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定依据。二是规范标志说明。全县各类文物保护单位都在醒目位置制作安装了标志标识牌,起到了提醒警示作用。三是落实专门机构和专人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老司岩村、岩排溪村明确了由红石林镇、高峰镇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保护、管理和使用,并聘请了业余文物保护监管员,负责对古建筑群进行巡查和信息反馈。

3.大力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对老司岩村、岩排溪村进行合理利用,以发挥宣传教育、文化交流和科学研究的作用。一是确保文物安全。逐年增加对古民居保护单位消防设备的配备和更换,三年来共配备、更换了430瓶灭火器、500余张消防安全标志牌。二是加快文物修缮。进一步做好文物维修工作,重点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9处古民居建筑制定了抢救性修缮方案,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耗资207万元,完成了对老司岩村四栋古民居的抢救性修缮工作。三是强化宣传推广。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老司岩村、岩排溪村的风土人情、历史风貌,并通过表演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开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推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目前,老司岩村已成为《爸爸去哪儿4》、《72层奇楼》等综艺节目的取景地,并成功融入红石林景区精品旅游线路。

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老司岩、岩排溪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在推进古村落保护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尚未形成。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修缮,但由于群众甚至部分基层干部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生性还知之甚少,主动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还不强,缺乏应有的保护责任感,使得古村落的价值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古村落保护与农村住房的矛盾尚难调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古民居的环境已不适合居住要求,部分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相当程度上减弱和破坏了古村落的古朴风貌和历史氛围。三是古村落宣传力度小、产品开发层次浅,吸引力不足。目前,游客多数是从亲友介绍中得知老司岩、岩排溪的相关信息,且游客以州内县市为主。老司岩、岩排溪均未开发游客体验的参与性项目,游览线路单调,缺乏特色。旅游商品除了村民自产的土特产和自制的手工艺品外没有其他可选择物品,并且商品缺少精美包装、档次不高、形式缺乏多样性。

对策建议

下步,古丈县将把老司岩、岩排溪的合理利用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并作为旅游脱贫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主动融入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着力形成湘西州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重要板块的支点,力争将老司岩、岩排溪打造成为全州乡村旅游脱贫的精品示范村。

1.继续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丰富宣传形式,不断增强群众主动参与文物工作的意识。结合美丽湘西建设,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营造社会重视、支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增强群众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建设,在多角度、宽视野引进人才的同时,注重对现有文物工作者的培养,采取各种形式发展一批专业骨干,切实解决好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等特殊人才短缺问题。推进重要文物数字化建设,将国有库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探索建立文物多媒体展示系统,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向社会提供综合管理、陈列展示、宣传教育、交流合作等公益性服务和增值服务。积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思路,进一步重视文物的合理开发,做到既能体现文物内在价值,又能促进文物的有效保护。

2.探索加快古村落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由政府负责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由镇村负责组织村民参与民俗风情表演、工艺品制作销售、提供住宿餐饮服务,由旅游开发公司负责景区管理和商业运作,并开拓客源市场,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公司运作、市场推动、村民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依托生态资源、传统村落和民族民俗文化优势,着力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保护建设力度,力争年内整合资金5000万元,重点打造红石林村、坐龙峡村、牛角山村、龙鼻嘴村、岩排溪村、中寨村、石门寨村、老寨村、天桥山村、岩寨村等十个旅游重点村,全面完成旅游厕所、停车场、民居改造、“六到农家”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接待服务培训力度,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3.推进老司岩、岩排溪核心景点开发。依托红石林等知名景区,突出田园风光,彰显民族风情,重点打造特色村寨、生态观光、休闲农庄、特色民宿等“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品牌创建,全力推进老司岩融入红石林景区精品线路、岩排溪康养度假旅游示范区建设。结合红石林二期开发,加快河西——老司岩——红石林沿河公路、老司岩船码头和生态停车场建设,把老司岩打造成为集土家文化、酉水文化、土司文化、科普、影视、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旅游景点;结合栖凤湖、高望界精品景区创建,加快岩排溪康养度假旅游示范区建设,以野菜、稻花鱼、森林食品为主打造“食养”系列康养产品,以徒步、登山等项目打造“动养”系列休闲产品,以峡谷梯田、高山流水为重点打造“静养”系列产品,以2000余亩红豆杉等珍稀保护植物为依托打造“疗养”系列产品,将岩排溪创建成为集探险、户外拓展、摄影、高端休闲于一体的避暑康养胜地。深挖历史文化底蕴,把古村落的修复、保护和开发纳入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详细规划,聘请专家学者、民间文化代表等各界人士深入整理、挖掘老司岩土家历史文化和岩排溪瓦乡文化,擦亮文化旅游名片。强化宣传营销,积极与专业机构合作,大力投放旅游广告,策划举办跳香节、社巴节、跳马节、茶旅文化节等系列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全面展示乡村旅游资源,提升老司岩、岩排溪旅游知名度。

作者系古丈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研究与决策》2017年第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