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雨新:法律视野下的地方传统、文化空间与古村落保护

[ 作者:陈雨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28 录入:王惠敏 ]

 ——以湖北省咸宁市刘家桥村为例

编者按:对包括传统民居在内的古村古镇的保护,不只是为了文化遗产的保存,更不是为了旅游开发,而是要延续并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所以,保护文化遗产必须承继好当地的历史文脉。

地方文化作为村落文化的内核,千百年来在维护地方社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传统建筑所生成的文化空间是村落稳定的“密码”;而民间习俗则在村民的精神信仰和理念追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律在地方传统与文化空间中发生了怎么样的作用?在传统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好法律视角与地方文化视角的关系?这些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或许值得我们探讨。

一、刘家桥基本介绍

刘家桥位于湖北省咸宁市桂花镇内,始建于明朝崇祯三年,是汉高祖刘邦胞弟彭城王刘交第五十四代孙刘用谋后裔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古村落共有四处建筑,分为老屋、上新屋和下新屋等,四处古民居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间,楼道38条,天井54个。还有廊桥和独木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改为石拱桥)各一座,刘姓用两座桥和石板路将四处民居及学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老屋依山从下而上成阶梯形建筑,其它则依山伴水而建,建筑风格大体一致,具有明清古庄园建筑模式。房屋皆为两层建筑,屋内,一进几层,石凳、石沟、石天井。2005年刘家桥古民居建筑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评为“湖北旅游名村”,2011年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旅游名村,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住建部授予全国特色旅游名村。

二、建筑的隐喻——刘家桥的建筑空间与理念生成

1、建筑环境

进入老屋时屋内的温度明显比屋外温度低,当地的居民不用冷柜储藏食物与冰饮,询问后给予回答因当地温度较低。其次当地居民喜欢坐于天井内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并且当地的农业发达,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大部分的菜肴由当地的农家菜组成。老屋虽然连连相依,但室内的采光良好。接下来的探究与观察不难发现这些事物的原由:刘家桥的建造依照地势,整个村落被高山环抱,在山岭之上水源充足,又远避河涝,村中从单体建筑到整个群落建筑都有着秩序明朗的排水线。其次它处于山川怀抱中,抵挡了许多不利的气流与野兽的侵害,依山傍水的好处,使得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优良,达到自给自足。采光方面窗饰运用大量的镂空装点,建筑空间的序列形式由低变高,前面的建筑很少挡住后者的立面,并且当地建造者巧妙地运用了墙面反射采光,这使得屋内虽然阴凉但仍能够采光充裕。再加上刘家桥“天井”建筑形式,将堂屋中间的热空气带到室外,室内的冷空气进行补充,使天井的环境变得凉爽,当地居民常常喜欢群居于此。

2、天井结构与建筑理念——以古居民上新屋“父子明经”宅为例

父子宅坐落于白泉河畔西岸,该建筑建造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屋门口高挂匾额“父子明经”而得名。清朝咸丰年间刘家桥村民刘氏父子先后担任文史主薄,皇帝赐予此牌匾给刘家,这体现出了刘家当时的富足与显赫,而天井正是这种富足与显赫的表现载体之一。“天井”作为房与房之间所围成的矩形区域,有统帅“门”、“房”等要素,联系建筑的内外空间以及沟通天、地与人之间的作用。

天井通过不同的居住房屋横向及纵向不同的方式来回组合,将原有的建筑群体不断的扩大,形成一片庞大的种族群落和一个复杂的建筑群体。它们中轴线对称,建筑形式主旋律副旋律基调分明。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依傍中轴线分布。整体格局如同网状交叉而形成一个强大而且有效的内陆交通网,即使下雨也可在名居群内安然步行,不用担心湿身的不便。从而其利用天井制造出一个对内向的独立的交通组织。

古代的风水相宅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竭力按照阴阳五行、八卦一类的宇宙图式来把握和经营环境,表达天人相感应。从古至今,风水中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主题是永恒的,倘若剔除其中牵强附会与荒谬怪诞成分,亦有其深邃智慧。父子宅的建筑选址与内部空间营造也遵循了传统风水相宅的模式。

“父子宅”天井理念表现为长者在家中的中心地位,天井粘合了秩序与家庭的和谐性,使得薄弱的家庭建筑单体不断地壮大,院落结构更加明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宅背靠青山,在地形选择上也非常讲究,为了使子孙们生活越来越丰顺美好的愿望得以发展,选择前低后高,抵御寒风又可纳凉的好风水。而为了使得钱财不落外人田,刘家桥天井担当了聚集风水与承受雨露的使命。

三、“招魂”——刘家桥的地方传统与社会

刘家桥村民有招魂的习惯,本地人称之为“喊吓”。招魂就是将失落的魂召回形体。人受到惊吓称之为“掉魂”,该招魂又分为“喊吓”和“收吓”两类。

“喊吓”一般是在夜深人静时(戌、亥时分),受惊吓者熟睡后进行。进行期间要将大门、房门乃至窗户全部敞开,如此一来可方便受惊吓的魂和受惊吓者一同进屋。同时应该尽量避免碰到迎面而来的行人,如果万一碰上,千万不能与来人打招呼,方才灵验。

“收吓”又称“收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一杆秤插在大门外地上,再把病人的衣服搭在秤杆上,神汉双手分开像赶鸭子一样将魂赶到衣服里,受惊吓者双手抱住衣服回家枕着睡上三天三夜;一种是请神汉设香案,念咒请神,将一个茶杯盛满米并拍紧抹平,覆盖上手巾并将其扎紧,然后左手端杯,右手执点燃的香在手巾包着的杯口上念咒画符。最后将米倒到手巾上扎好放置于被吓者的枕头下枕三夜。

四、法律视野下的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与问题意识

当我们走到刘大爷家门口时,他手中的玉米棒子差点砸到了我们头上。得知我们的目的后,刘大爷放下手中的农活,带我们参观起了老宅,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父子明经”宅。经过一圈参观,发现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老宅年久失修,不少地方在下雨季节已经开始渗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古宅居民的生活。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使用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于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所有人具备修缮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缮义务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给予抢救修缮,所有费用由所有人负担。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应当报登记的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据我们了解所知,刘大爷现依靠低保生活,种的粮食也难以自给自足,家中并无其他来源的收入。且刘大爷年事已高,腿脚早已没有那么灵便,因此刘大爷并没有能力自己完成修缮老宅的工作。然而当地政府毫无作为,并没有派人定期来检修和修缮老宅。长期住在有待修缮的老宅内,居民的生命安全也受到了威胁。

依笔者所见,应从立法着手,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政府应设定每年定期检修古宅的条例,比如常规性检查一年两次,遇到特大自然灾害如暴雨,台风,泥石流,山体塌方后必须来居民家中检修。其次成立专门古宅维修基金,每一次提取检修费用都需要申报证据(古宅破损照片)以及所用修补建筑材料以及所请维修师傅人工费用的发票并出具相等金额的电子支付凭证(若无凭证,材料费和人工费按照市场价格提取检修基金)。每次修缮完成后,必须将修缮过后处拍照存档。

第二个问题,旅游开发不够到位,为居民带来生活改善不明显。刘大爷家并未受到旅游带来的任何好处,在“刘家桥”拱桥附近,围绕着古建筑穿插了几间小饭馆和农家乐,并未产生太强的商业集聚,创收能力不强。

如果把古民居、村落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来考虑,那么古民居保护作为一种公共行政管理行为,关注的是资源分配的公正性。旅游开发则是一种市场行为,关注的是效益性。要做到兼顾效益和公平,把资源损耗降到最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在资源分配、利用的过程中要起主导作用,做到全面控制;其次,平衡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各方的利益问题,保证有专项资金投入到古民居的保护中去;最后是制定旅游规范,奖励保护行为,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工作。除了简单的开饭店,农家乐,从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两点进行旅游开发也是很好的切入点。建筑文化方面,前文提到的天井便大有文章可做。天井是当地居民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格式,当地民居绝大多数都设有天井。它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成为人们的共享空间。因为它是敞开的、明朗的,家庭中的成员均可自由出入,外人来访,也要受惠,所以便自然成为聚散与通行的场所,成为当地居民的情感载体。

民俗文化方面,刘家桥当地村民习俗文化丰富多彩,除了前文所提及的“招魂”之外,凡客人来访必备宴席,每人首先吃用糖水泡的四个鸡蛋婆方才留客人吃饭;腊月二十以后的杀年猪;还有独特的饮茶习俗,将茶分为甜、咸、淡三种。甜茶,也就是白糖或红糖水,一般是结婚、生伢、过年招待贵客的时候用。咸茶是用生姜或者花椒、茶叶、盐放于土罐内煨,随时取用,又叫姜盐茶。农闲时妇女们常聚到一起做针线活,用黄豆、绿豆、花生、芝麻、米、阴米(糯米晒熟后煮干)、香干、川穹、食盐在罗锅煮成米茶。诸如此类的民俗还有很多,可以将其开发成民俗节目,民俗特色旅游景点。对民居的保护,不单是为了保存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作展览、旅游开发,保护古民居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延续古老的历史文脉才是重点。要使对刘家桥的保护具有原真性,即《世界遗产公约》中特别强调的保护遗产的真实和完整性。完整性就是遗产的历史环境风貌。离开了特定的历史环境,物的真实性就不完整了。古民居旅游开发不能盲目地急于清理古民居中的现有的居民,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