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面对市场价格超出托市价格,而导致无法启动托市政策,对我们粮食人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结合我县实际,对做好2018年射阳粮食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打造实体经济平台,促进粮食企业发展
1、加快粮食仓储项目建设。我县是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每年粮食总产量达150万吨。而我县现有国企(县购销公司)仓容仅21.5万吨,远不能满足粮食收储的需要。每年夏、秋粮食收购期间,国有粮食仓库都要向上申请,租赁一批民企仓容用于托市粮收购。以今年夏粮收购为例,夏粮总产量70万吨,国有粮库收购10万吨,租用民企仓容收购2.5万吨(至今还没有开称),还有30万吨粮食收在粮食经纪人手中,无托市收购库容。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国有企业参股民营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整合社会粮仓资源,补充国有企业参与托市仓容的不足。
2、建设粮食物流产业园。我县作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十分必要,对于保证市场粮食供应,保持供求平衡,稳定市场价格,衔接产销区关系,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可依靠“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大背景,加快发展射阳粮食产业,充分发挥本县射阳港港口优势,抢抓省委、省政府加快沿海开发的发展机遇,深入分析射阳定位,弄清港城与县情的关系,加快射阳港35万吨粮食仓储物流园区建设,将射阳作为海滨港城和粮食强县来打造,推动实现融合发展,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益为核心,建设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粮食产业集群,最终形成以射阳港粮食物流园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园区,把省局的精神落到实处。
3、加快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全面整合县域内粮食产业资源,培植国有粮食骨干企业,发展射阳稻米产业集群。以国有大米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国有仓储企业为龙头,成立射阳大米集团公司,把60家大米加工企业调控起来,拉升产业链条,发展深加工项目。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作建立集粮食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粮食生产销售体系。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粮食供应链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把粮食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二、正确面对新的形势,积极创新服务理念
近年来,我县粮食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粮食供给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性矛盾,库存高企、销售不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深加工转化滞后等问题突出。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问题。
1、加强银企对接解决资金问题。加大银行企业对接力度,积极寻找银企对接平台,让第三方介入服务,帮助企业度过资金难关。协调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供应链创新产业投资基金,统筹结合现有资金、基金渠道,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2、加强产销对接解决市场问题。粮食要部门主动走出去,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与浙江、上海、福建等地企业深度合作,帮助搞好企业产销对接。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型转变,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拓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准确及时传导需求信息,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引导生产端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加速技术和产品创新,按需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库存。形成以重点粮库为支撑的粮食经济集团,成为苏南、上海、浙江、福建的大粮仓。
3、加强内外对接解决销路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已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我们要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促进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主管部门要积极为本地粮食烘干企业、粮食经纪人服务,帮助他们与苏南等外地企业对接,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
4、加强国民对接解决库容问题。我县国有粮库仓储量较少,国有总仓储量仅25万吨,而社会仓储量近百万吨。我县现有具备粮食仓储能力的民营企业有宏健、汇源、杰龙、康田园、龙华、沪泰、立成、必新、食为天等9家,粮食总仓储能力达60万吨。如果把这部分社会资源用好,既可以有效解决国有仓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使闲置的民营企业仓容获得经济效益,国有公司还可以从中获利。这样,在无需国有企业投入的情况下,全县就可以增加几十万吨可用于粮食托市收购的仓容,彻底解决我县国有仓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减少了民营企业参与托市的障碍,为民营企业增加实力,促进良性循环,减少了社会矛盾,更减少了政府的麻烦。
三、打造射阳大米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我县今年水稻粮源质量好,市场价格都在1.5元以上,已高于1.5元的托市价格,有效促进了粮农的增收致富。往年,粮食托市收购库点门前排成长龙卖粮,今年托市库点主动上门收粮,贴钱收粮,还收不到粮。这种情况得益于好的品种和“射阳大米”的品牌效应。2018年,我们要积极推进完成“射阳大米”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打响“生态牌”,放大“生态大粮仓、射阳大米香”的品牌效应和效益。
作为产粮大县,我县必须长期坚持实施大米品种、品质、品牌战略,进一步培育射阳大米籽粒饱满、晶莹剔透、香纯可口、软硬适宜的特有内在品质。加强农产品和食品冷链设施及标准化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和损耗。建立基于供应链的重要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针对肉类、蔬菜、水产品、中药材等食用农产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植物油、白酒等食品,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全部纳入追溯体系,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国有企业
1、发展粮食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富民强县为主线,集中精力抓招商、上项目、育产业,打好攻坚战、实干创特色,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加快推进‘两聚一高’的射阳实践。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部署,依托粮食储备库便捷的储存、专用条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集中建设一批高起点、大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规划建设集种植、仓储、加工为一体的粮食加工全产业链项目,以此来帮助农民增收增效,通过企业实体经济平台,可以解决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起到一企带动5000到10000农户增收致富的效果,全力打造全国粮食加工先进县。
2、组建粮食贸易流通市场。为了更好地挖掘粮食资源,打造粮食品牌,迫切需要组建射阳粮油产品交易市场。建议由县政府牵头,运用好“射阳大米”品牌扩大粮食产品市场,建设粮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搭建大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粮油加工、贸易企业会员,不断扩大交易量和辐射面,构建交易标准化、货物金融化、融资网络化、物流一体化的交易结算平台,助力粮油产业发展。整合民办粮企,鼓励种粮大户和粮食经纪人进入交易市场经营,抓好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全程监管流通环节和加工环节,实现粮食安全“从田头到餐桌”,促进我县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实施粮企退城进郊。我县有城区老粮食企业2家,具体分布情况是:合德粮管所直属粮库和合兴粮管所合兴站,还有其他镇区集镇的各粮管所。这些城区老粮食企业受地域条件的限制,长期得不到发展,正常的进出粮食都非常之困难,不是阻碍交通,就是粮车遭到处罚,企业发展的难度很大,空间很小。按照上级粮食部门的部署要求,为了保证城区老企业的发展,应加快对城区老企业实施退城进郊,到产粮区发展。应该说,退城进区是粮食企业壮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实施退城进区,可以置换资金,利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更大的空间,破解老城区发展容量的限制,有利于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水平。退城进区是促进粮食企业集聚的有效途径。实施退城进区,能够引导粮食企业按照专业分工实现有目的的集聚,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加速产业集聚,壮大优势产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4、加快国有粮食企业的改制步伐。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人多库少,年老库危,最近十多年来主要是依靠托市政策收粮,拿一点仓储费用来维持正常的日常运转,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不强,职工无压力,不闯市场,全年3-4个月收粮结束就无事可干,同时漏洞较大,管理的精细化工作无法到位,一旦托市政策无法启动,企业将无法生存。为此,必须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制步伐,取消各库点的法人资质,理顺体制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一县一企”的目标。
(作者系射阳县粮食局局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