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以来,我国多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污染由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扩散至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覆盖了全国1/4以上的国土面积。当雾霾天气频频出现时,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不仅受到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因而,雾霾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向“心肺之患”宣战成了广大民众共同的心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党的十九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今后三年我国必须要重点完成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新要求、完成这一新任务呢?下面,我将从雾霾的危害预防、产生根源和共同治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关键词:雾霾;危害;预防;治理;中国
“十二五”以来,我国多地频频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污染由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扩散至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覆盖了全国1/4以上的国土面积。当雾霾天气频频出现时,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不仅受到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因而,雾霾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向“心肺之患”宣战成了广大民众共同的心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党的十九大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项新要求,也是今后三年我国必须要重点完成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新要求、完成这一新任务呢?下面,我将从雾霾的危害预防、产生根源和共同治理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认清雾霾危害 增强预防意识
据有关资料介绍,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PM2.5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属一级致癌物,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深嵌人的肺部,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对人体健康危害非常之大。
医学研究表明,雾霾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人们若长期处于雾霾环境中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同时,雾霾除会使人的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外,还会影响生殖能力、增加中风风险 。
雾霾对人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未有统一定论。但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却可作评判的参考:201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国际环保组织,共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城市空气质量相对于2010年没有改善,那么,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数将达8572人,因“早死”而致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人民币。
雾霾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给交通造成严重影响和人们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例如,2013年1月30日,雾霾天气袭击津城,上午10点左右雾气加重,导致津滨高速至少40车追尾 、司机被堵3个多小时,津蓟高速多起事故拥堵绵延4公里 、有7人受伤,京沪高速30多车追尾、消防员破拆救出3人,一场大雾让津城高速“伤不轻”。为了尽量避免雾霾天发生严重交通事故,2015年冬至2016年春,全国有11个省市的高速公路被大面积封闭。2016年元旦小长假期间,仅四川省就有17条高速公路因雾霾严重在早晨和上午都处于关闭状态。
每当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各地环保部门便会提醒广大民众密切关注空气质量变化,在空气质量污染时尽可能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关好门窗、多喝水、少吃刺激性食物、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做好健康防护;同时要节约能源,尽量低碳出行,对企业、工地、露天烧烤和焚烧等污染空气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共同为空气质量的改善作贡献。
二、抓住致霾根源 明确治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埋下了伏笔。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煤炭燃烧和鞭炮燃放等产生的有毒颗粒物是雾霾形成的“源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则是雾霾形成的“帮凶”,一旦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积聚就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过去几十年,我国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大肆上马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虽然GDP上去了,但生态环境却被破坏了。更为可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成了一些污染大户的“保护伞”,为其违法违规排污开“绿灯”。这种状况若不彻底改变,就难以根治雾霾、难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有资料表明,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来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目前已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有些地方,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从首轮中央环保督察全反馈31省份的情况来看,除点名批评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治污过程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外,还指出了六个方面带共性的问题:一是一些地区大气和水环境问题突出;二是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是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规审批、违规建设;四是水资源过度开发;五是工业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六是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再从环保制度改革推进情况来看,近年来各省份对国家环境保护部相关重点改革方案持总体支持、部分存疑的态度,目前环境保护改革工作在各省份的落地实施呈顶层模仿有余、自主创新不足的态势。由此可见,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任重道远,治理雾霾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毋庸讳言,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群众普遍富裕起来。但是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发展依赖粗放型模式,不仅效益低、质量差、核心竞争力弱,而且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十二五”以来,在全国各地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其罪魁祸首就是工业排放的污染物,它和其他各种城乡环境污染物一起,损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破坏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醒着我们为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已承担了多少难以忍受的重负。
今天,我们向雾霾宣战,就是要向粗放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宣战,就是要坚决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新部署,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如若不然,我们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雾霾。
三、同心协力治霾 共建健康中国
纵观世界发展史,在工业化中后期,许多国家都遭遇过雾霾,甚至比我国还严重。例如,十九世纪的英国,二十世纪的美国和日本,在煤炭、钢铁和采矿业高速发展时期,都遭遇过十分严重的雾霾压城和围城,一些城市居民一年中很难见到蓝天和白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英国花了近7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多年时间,日本花了近40年时间。
我国根除雾霾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是他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所借鉴,或许我国根除雾霾的时间比别的国家要短一些,但也还需要一个过程。
对于治理雾霾,我们党和国家从二十世纪90年代就有所行动了。从“八五”开始,国家就将环境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实施了治理污染企业、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根本性措施,还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颁布了8部环境保护法律、30多件环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规,以及70多件部门规章,为治理雾霾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治国理政的宏伟蓝图。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讲到哪里。
中国政绩考核的“指挥棒”,越来越清晰地指向绿色低碳发展。2013年底,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要求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指标的权重。2015年8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出台,强调显性责任即时惩戒,隐性责任终身追究,让各级领导干部耳畔警钟长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国家发布实施了三个“十条”,也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明确要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338个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同比下降7.4%;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其中161个可比城市同比下降11.3%。
在这个过程中,还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到2017年12月已经完成了5.7亿千瓦,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达到1800多万辆。同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1万多个村庄完成了整治,将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
近两年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对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订或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尤其是新的环境保护法2014年通过后,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些新的规定、新的机制在推动企业守法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近两年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也就是PM2.5平均浓度与大气十条制定出台的2013年相比都下降了30%以上。全国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由历史高点的30%左右下降到了去年的7.2%。也就是说过去酸雨面积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90年代的时候达到了30%以上,经过努力,现在降到了7.2%,并且不仅仅是面积下来了,污染的程度也有所下降。
我国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迄今为止,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治理雾霾污染、建设健康中国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再从各级地方党政来看,近年来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治理雾霾污染、消除人们“心肺之患”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加强了城市市容环卫管理和辖区内空气污染监管执法,主要采取了八条措施:一是整治城区建筑工地外的渣土消纳场、运输车辆、道路等扬尘污染;二是整治有毒有害气体排放行为;三是禁止城区明火烧烤和沥青熔化作业;四是查处城区农作物秸杆、城市清扫废物、建筑废物等露天焚烧行为;五是禁止餐饮场所违规使用燃煤;六是禁止城区露天烧烤、露天夜火锅店等经营行为;七是禁止城区腊制品熏制等;八是整治露天堆放散装物料未覆盖行为。
对于治理雾霾,我们的企业和广大民众又做得如何呢?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作为每个企业来讲,本应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不能偷排漏排,但有些企业却不自觉守法,心存侥幸,违规生产,偷排漏排,污染环境。作为身陷雾霾的民众,有多少人又对雾霾的加重脱得了干系呢?国家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或加工利用,却遭遇屡禁不止、越禁越烧的乱象出现;许多人抱怨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春节购买燃放的鞭炮却一年比一年多。每一根烟囱、每一堆秸秆、每一串鞭炮,其实都在“纵容”雾霾的形成。
作为公民,你还在网络上吐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吗?你仍然一边开汽车一边抱怨“大风何时才能吹散雾霾”吗?吐槽、抱怨是容易的,难的是从自身做起,主动为驱散雾霾作贡献。收获季节,我们能不能做到秸秆还田,哪怕只是将秸秆运到固定堆放点;日常上班,我们能不能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骑自行车又何妨?新春佳节,我们能不能少放一点儿烟花爆竹,或者尽量做到不放呢?
总之,治理雾霾是大家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国家、地方党政、各个企业和广大民众共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格局,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常怀忧患之心,增强环保意识,生产生活中多一些自我约束;让我们从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等一件件小事做起,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让我们与各级党委政府同心同向同行,积极主动作为,为彻底消除雾霾、早日建成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健康美丽中国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吧!
(作者简介:余培发 男,1963年11月出生,四川南充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兼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当代农业高级专家、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和四川省南充市第四届社科联理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