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新时期如何在《城乡规划法》的指导下,提升优化城镇规划体系,完善具有乡村特色的乡村规划内容与方法,创新城乡规划理念与路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成为推进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4.77%。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仍然停留在量的积累,而忽略了城镇化的质的发展。在千城一面所造成的城镇特色缺乏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乡村的萎缩和消亡。
乡村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根系所在,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但在城镇化的浪潮下,乡村正面临被解构和终结的命运。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城乡一体,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
同时,城镇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主要生活聚集空间,在完成城镇规模积累之后,如何实现城镇文化的复兴与城镇个性化特色塑造,成为未来城镇规划设计的重点研究内容。
现代文化乡愁
1、乡愁是现代人的群体属性
乡愁一般是指身在现代都市的人对于飘逝的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浪漫情绪①。乡愁是工业文明时代对乡村的情感记忆以及后工业社会时代对乡村的精神回归。
在英文世界中,与“乡愁”相对应的是怀旧(nostalgia)。"nostalgia'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语“返乡"(nostos)和“怀念"(algia),意为“返回故土欲望的那种愁思”②。怀旧(Nostalgia)来自医学,原为一种思乡的疾病。在这种被确诊的病症的第一批患者中,有17世纪各种离乡的人:从尼泊尔共和国赴巴塞尔学习的热爱自由的学生、在法国和德国做仆人的人和在外国打仗的瑞士士兵③。这种思乡的疾病,通常会引起身心上的不适反应;到18世纪后逐渐成为诗人和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如德国诗人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荷尔德林时称,唯有那些备尝艰辛、在外流浪许久,并拥有足够阅历的人才能踏上精神还乡之旅。
在以速度为主导的现代化浪潮之下,我国由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人口大规模高速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突出特征。在现代都市中,一切都显得短暂和飘忽不定。乡土社会中家庭的温馨、家庭所给予的温暖和精神上的安全感与慰藉受到冲击。这使得现代生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返乡”,就是满怀虔敬地重返与神灵亲近的土地,返回人原本的诗意栖居地④。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使乡愁成为现代社会群体的共同属性。
2、记得住乡愁是现代社会实现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当大量的乡村消失在推土机下时,我们逐渐成为无家可归的游子。乡村的消失在造成乡土文化发展断裂的同时,也使我们陷入身份认同的迷茫境地。
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⑤,并涉及诸如民族、语言、服饰、饮食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
身份认同主要追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在城镇化的浪潮下,我们由乡村走向城市,然而千城一面的城市,缺乏人文关怀。在物质生活富裕的表象下,我们的内心陷入焦虑和不安。乡村熟人社会下的信任与安全感在城市中无处找寻。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在变幻莫测的城市越难回答,唯有儿时的乡村依稀记在脑海中。但当转身向乡村望去时,却发现生我养我的精神家园已经被高楼、污水、烟囱所替代。当在内心不断追问“我是谁"时,唯有记忆中那一抹浅浅的乡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乡愁”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所在。因此,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如何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愁,不仅是城乡规划问题,也是文化发展的选择、现代居民身份认同的社会问题。
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新时期,中央政府提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不仅要注重城镇传统文化记忆的保留与传承,更要突出广大乡村地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突出地位。在传承城市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升乡村在城乡规划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1、乡土性是我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作为世界农业大国而存在,乡土性特征显著。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讲授乡村社会学时,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①,并指出“中国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达几千户的大村”②。费孝通先生从乡下人的土气、谋生方式、流动性、地方性以及乡村社会的信用等方面对乡土性进行了阐述(如表2-1-6所示)。
陆益龙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当下经历现代化大潮的乡村社会进行分析,认为“在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乡土中国也迈入了后乡土中国时代,乡土性特征演化为后乡土性特征。”③
后乡土性即为“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观念和行为都已经受到了现代化的渗透,并或多或少具有了现代性特征①。
虽然我国的城乡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超过一半的人口已居住在城市,由乡村主导进入城市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但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乡土文化依然存续,产生于乡土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仍然在无形中支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因此,乡土性仍是我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2、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根系所在和精神家园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史是以乡土社会为背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而形成发展的。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写道:“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②在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上,他认为“乡村是本,都市是末,乡村原来是人类的家,都市是人类为某种目的而安设的。”③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以城市为重心,乡村逐渐处于被边缘化的附属地位。在现代化的冲击中,乡土文化逐渐走向断层和消亡,乡村这一精神家园逐渐被荒弃。当我们面对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乡村渐行渐远并大规模地消失时,给我们带来的乡愁,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痛楚的乡愁④。
乡村承载了我国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已由农耕社会转变为城乡二元的工业社会,如何站在后工业社会视角看待城乡发展关系,延续乡土特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原乡与原乡规划
记得住乡愁就是要在城镇化过程中,保留地域特色和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的乡土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使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温情一面不因城镇化的浪潮而被湮没,使城镇更具有历史记忆,乡村更富有田园野趣。为探索传统乡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满足现代社会群体的“返乡"情感需求,杨振之教授曾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提出原乡规划理论。
1、原乡
“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即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在城乡规划中,原乡理论的提出,旨在说明规划的意念是在规划建设中应尽量采用原生态的规划手法,保持乡村与城镇的历史记忆和原真记忆,并应尽可能地因应自然、因应历史文化,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
2、原乡规划
原乡规划是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自然无为之道,是原乡规划的理论源泉。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地演进和发展的,是“无为自化”的,强调“无为而无不为”①,一切规律最终都起源于并归结于自然。庄子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而又有所发展,其核心仍然是尊崇自然、自由,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自然无为是最高标准,他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自由②。
自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并非严格的生态博物馆式的保护模式,而是以自然原生性为根本,不去限制原住民与自然的共生行为,强调“自然而然”,通过寻求“自然之道”而找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限制乡村的过度开发建设行为和城镇规模的无限扩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尊重自然、尊重地域文化是原乡规划的前提。原乡规划以对客观规律的尊重为前提,在城乡规划中包括对地形、地貌的尊重、对景观本色的尊重、对居民生产生活原真性的尊重等。坚决摒弃不尊重现实的规划手法,反对一切盲目的建筑风貌改造。
基于原乡规划理论的新型城乡建设
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是对城乡规划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美丽乡村与城镇不仅是景观形象上的美丽,更有产业的持续发展、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地域文化的延续传承等内涵,即美丽乡村与城镇是留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是文化复兴的新型城乡,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新型城乡。
新型城镇化与原乡规划都是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时代产物,其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基于原乡规划理论的新型城乡规划建设主要包括文化空间、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城镇地域的文化、产业、生活空间建设重要性及规划要点内容,已经得到众多学者及城市规划专家的普遍共识。
1、乡村文化空间的保护与规划建设
乡村文化空间主要包括乡村聚落、乡土建筑、乡村田园景观环境等内容。
乡村文化空间构成了美丽乡村的突出外在特征,也是美丽乡村区别于城镇的最为显性感知要素,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内容。
在原乡规划理论下,尽量保持乡村原有的聚落形态。聚落居住形态是乡村区别于城镇的重要显性特征,也是乡村景观最为重要的内容。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一种景观类型,是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聚落或村镇所代表的地区,是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③。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必须充分吸取部分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大量拆毁传统乡村聚落,将农民赶进安置社区进行集中居住的经验教训。在乡村居住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随之改变的是乡村景观与乡村生活方式。具有城镇特征的社区居住模式是适应城市土地集约发展、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符合城市居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的工作生活需求。而以农业生产、生活为内容的乡村社区,其所对应的居住形态应是镶嵌于乡村田园环境之中的传统乡村聚落。
保留传统乡土建筑形式,传承乡土建造技艺。我国传统的乡村建筑是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选择,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地方性。传统的乡土建筑不仅满足正常使用功能,同时实现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以及具有冬暖夏凉的居住功效,如皖南徽派民居、陕西窑洞等。而且传统乡土建筑特别重视乡村村民交流的公共空间建筑,如祠堂、侗族的风雨桥、鼓楼等,它们能聚集原住村民的乡情和乡愁。基于原乡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应该充分保护传统乡土建筑以及乡土建筑的建造技艺,并在农村新居的规划建设中加以传承和发展,而绝非不分地域、不考虑居住者的使用需求,一律使用框架式砖混建筑结构和瓷砖、水泥等建筑材料。
注重对乡村田园环境保护。田园环境既是乡村文化空间的背景,也是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乡村、农业田园及未经改造的自然环境是乡村自然景观的重要内容。美丽乡村的建设应突出对田园景观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其盲目改造。
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乡土建筑或构筑物上,而是更多地融入在乡村建筑及其生态环境之中,融入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之中,是乡土建筑等物质实体与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软性要素的统一体。如成都市针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西林盘进行重点保护,并组织编制《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规划》等相关文件,就是保护乡村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乡村产业空间规划与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地区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在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不断走向现代化、规模化与集约化,产业结构也由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种植向以生产种植为基础的包含农副产品深加工、手工业、乡村休闲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过渡。
其中,传统农业种植仍是乡村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必须保留农林生产空间,保护基本农田。在农业生产种植基础上,可改进农作物种植结构与技术,形成创意农业艺术景观,提升乡村景观吸引力,并为乡村休闲服务产业发展预留空间。在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模式上,可积极尝试探索扩大城市消费者与乡村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发展模式。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农业产业的生产种植与城市农产品消费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农产品“生产—消费”点对点的直销。其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在推进乡村农业产业走向有机、健康、绿色发展道路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土文化体验、田园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等增值价值。
同时,在旅游需求引导下,利用乡村荒坡地等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积极促进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以乡村田园环境为依托,发展现代田园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环境这一现代都市稀缺资源价值,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以乡村为据点,以田园森林为户外休闲运动空间,形成旅游度假的大本营,从而提升乡村农业产业附加值。
3、乡村生活空间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乡村生活得更好,原乡规划是为了促进乡村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乡村生活的主体除了当地常住村民外,还有外来流动人口,包括旅游度假游客以及外来创业务工人员等。
当地常住居民的乡村生活品质提高除了经济收入增加外,还包括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邻里关系的融洽、乡村生活设施的配套完善等。
旅游的本质是“诗意地栖居”①。游客前往乡村地区休闲度假,是希望通过旅游体验激发自我、认识本我,感悟天人合一,以忘记世俗生活获得本我的回归,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
乡村度假是现代休闲度假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实现“返乡”的重要方式。乡村度假是以游客在乡村的长时间度假居住为突出特征,将传统的旅游延伸为一种生活方式,更多地突出乡村度假居住的慢生活。其旅游内容也由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养生康体、户外运动、乡土文化体验等成为旅游者的主要诉求。
因此,度假游客追求的乡村生活品质的提高包括健康的度假生活方式、丰富的康体度假活动、完善的度假休闲设施以及充足的公共休闲空间等内容。这就要求在美丽乡村建设时充分考虑当地村民与游客的不同生活需求及设施配套,合理划分地域的空间布局,实现游客与东道主的平等对话与和谐相处,促进美丽乡村旅游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由乡村聚落、建筑、农业产业景观以及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了乡村地区的“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即乡村意象。唯有从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出发,进行原乡规划保护乡村意象,才能延续乡土文化的发展,留住现代社会最后一缕乡愁。让城市更像城市,让乡村更像乡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来也股份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