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精神:“要敢字当头”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是从1978年底拉开序幕的。但就邓小平来说,改革其实早在1974年到1975年就已经试验过一段了。1975年初,邓小平重新主持中央党政军日常工作。面对“文革”后期的混乱局面,他强调全党要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出全面整顿的任务。整顿其实就是改革。针对当时派性斗争愈演愈烈,一些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只抓革命、不抓生产的状况,邓小平在领导全面整顿时多次强调要“敢字当头”。1975年5月21日,他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 说:“现在,干部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怕字当头,不敢摸老虎屁股。”九、十月间,他在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这半年来,我讲了多次话,中心是讲敢字当头。”
虽然邓小平的整顿举措和改革精神为“四人帮”所不容,他主持的全面整顿也因此中断,但正是这句“敢字当头”,使人们对邓小平的政治品性和行事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敢字当头”既是一种勇气和决心,也是一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如果每个人都从个人得失考虑问题,怕担责任,怕担风险,那么改革就很难取得进展,我们的事业就不会有希望。从邓小平1977年复出后领导拨乱反正和1978年后领导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敢字当头”的精神和勇气。1977年复出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科教,领导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当时教育战线存在的问题很多,亟待解决。可一些同志思想中仍有很多顾虑,怕跟着犯“错误”。对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鼓励他们要敢字当头,敢于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改革开放后,他始终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倡要有敢想敢说敢干敢闯的精神状态,提倡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提倡要用“明白人”。“明白人”有很多标准,首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改革的胆识;有胆才有识,因此关键还是要有“敢字当头”的精神。
作为改革的领导者,没有“敢字当头”的担当和勇气,没有“敢字当头”的精神状态,对重大问题犹豫不决,没有准主意,就没有政治号召力,人民群众就不会跟着你走,改革也不会走出新路。
改革作风:雷厉风行,果断决策
如果改革无法取得进展,一般会有两种原因:一是人们思想僵化或者头脑中还有顾虑,怕犯错误,缺乏改革的胆识,这时候就需要“敢字当头”的勇气和精神;二是思想上已经没有什么障碍了,但遇事还是拖延不决。主要表现为是对于与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该解决而且能够很快解决的事务性问题,不及时去解决,以及对于一些重大的战略决策拖延不决。
能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属于工作作风问题,拖拉懒散的作风与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极不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直反对这种作风,认为解决问题不能拖,拖是没有希望的。在军队整顿中,他强调要“紧张快干”,“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在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中,他强调要“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在抓精神文明建设中,他强调要“一抓到底”。
与拖拉懒散的作风相比,对于重大战略决策问题的拖延不决,其后果更严重,会贻误改革时机,延缓发展进程,这也是邓小平坚决不能容许的。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谈到经济不能滑坡问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发展事业的,抓着就可以干。”这句话鲜明地反映出邓小平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的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他以时不我待的状态抓改革的迫切心情和实干精神。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多次强调不能一味求稳,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一定的发展速度,使经济隔一段时间上个新台阶。他提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这些都体现了他善抓大事、果断决策的风格。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当时邓小平谋划的一个大战略就是开发上海浦东。他认为,上海是一张王牌,抓上海是一个关系全国的大战略。他反思说,上海开发晚了是一个大的失误。他多次叮嘱中央负责同志要抓好浦东的开发开放,目的就在于强调不能再次犯战略失误,丧失发展机遇。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改研究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