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许贵元:让“会说话”的新闻作品讲述新时代的农村变迁

[ 作者:许贵元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13 录入:吴玲香 ]

我的家乡位于华北平原地带,土地肥沃,一马平川,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利,距离城镇和都市也较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对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喜在心上,难以忘怀。每到逢年遇节,我总是习惯去农村老家住上几天。但每次都是有备而去的,试图捞点“原汁原味”的鲜活新闻。通过听取乡亲们七嘴八舌的唠嗑和畅所欲言的闲聊,我耳闻目睹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日益更新,更令我喜出望外,感慨万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不仅创造了农业生产上的无数奇迹,也谱写了惊天动地的新时代赞歌。我每年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都能轻而易举地“捞”到不少鲜活的新闻素材。2018年春节,我在农村老家待了3天。正月里与乡亲们聚在一起闲聊,我发现他们特别关注且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扫黑除恶”,大家毫不掩饰地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赞不绝口地说:“今年党中央在全国发起‘扫黑除恶’的大行动太英明了,真是大得民心啊!今年村‘两委’换届肯定会风清气正顺民心,乡村振兴大有希望喽!”我抓住这个鲜活新闻素材,连夜赶写了一篇题为《听听农民群众对“扫黑除恶”怎么说》的新闻述评,发往北京后的第二天,就被中央国家若干家权威新媒体采用了。《农民日报》于3月31日在“民主法治”版以《彻底铲除农村“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为题,全文刊发了。

时至今天,依然使我记忆犹新的是1990年春节前的腊月,我在一个周日回老家的路上惊喜地发现,有不少农民纷纷赶到镇上提前备置春耕物资。有的开着“三码子”,有的推着“排子车”,有的赶着马车,装满了化肥、农药和地膜,兴冲冲地往家里运。遇到熟悉的老乡,我就推着自行车,边走边唠。本村有名的车把式“二胖子”用信心十足的口气对我说:“现在土地都包到了各户,不舍得花钱投入,光想拉着架子过大年,只能一时香香嘴巴,亏了‘土地爷’会遭报应的,有钱花在餐桌上,不如给‘土地爷’强筋壮骨!现在提前下手给‘土地爷’备足年货,就图来年弄个好收成!”听了“二胖子”的一席话,我感到心里特别亮堂和爽快!这是多么好的新闻素材呀!在老家我住了一夜,家人也向我介绍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抢购化肥、农药和种子,以免开春在生产上“抓瞎”。次日,我在回市里的路上,特意到镇上的生产资料经营部门了解了一下农资销售情况,经销人员高兴地对我说,今年的农资基本成了农民抢手的“快货”,仅近两个月的销售额,就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以上。这个数字多么令人振奋!回到市里,我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特写”,发到了首都一些主要大报。《人民日报》1990年1月25日在第二版以《春到冀东》为题予以刊发。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还在1990年1月27日以题为《冀东农民让“土地爷”过“肥”年》发了头版头条。此稿还被新华社评为优秀新闻作品奖。直到如今,我还能一字不差地背下那篇“新闻特写”的导语:进了腊月门儿以后,有冬闲习惯的冀东农民开始忙碌起来了。他们纷纷赶集上店,奔城赴市,不光是为了春节餐桌上的丰盛去操办年货,而是提前下手备置春耕物资,竞相给“土地爷”打酒(农药)、买面(化肥)、购嫁妆(地膜),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有钱‘花’在餐桌上,不如‘铺’在农田里,今年要让‘土地爷’和我们一样,过一个欢快的‘肥’年!”冀东农民的“过年观”变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也会不时地洗刷着农民的思想,改变着一些庸俗的礼仪方式。使我依旧难以忘怀的是,那是1993年的春节期间。按以往形成的惯例是,每到正月,一般家家户户都要把“宴请”村干部列为首选的“上等佳宾”。村班子成员少的五、六个人,多的七、八个人,不论是哪家请,班子成员基本全部去赴宴。村民管他们叫惹不起的“土皇帝”或“八大金刚”。由于你请我请他也请,村干部几乎天天有酒喝,有的吃请都“出”了正月,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还依然没有“扫尾”。其实,有许多老少爷们宴请村干部并非是“真心实意”和“甘心情愿”,只不过是迫于“面子”和说不出的“压力”,不得不随大流而已。那个时候,社会上还不盛行“腐败”这个词儿。但村干部手中也有“制约”农民的一些权力。比如,你想当兵,你想上学、你想被招工、你想批宅基地,或想在村部干点儿轻闲的“差事儿”等,都得找村干部“烧香拜佛”。否则,他要是给你一“横”,你就啥事也办不成。所以,有许多农户宴请村干部是处于“忍气吞声”或“有苦难言”的无奈罢了。谁知,就是这年正月,村里悄然“破”了老习惯,家家户户争先恐后宴请“科技财神”,有的在大年前就到乡里和镇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有的还通过其他关系到县城登门拜访农业科技人员,邀请他们正月到自家坐客,在酒桌上畅谈生产计划和增收项目。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科技兴农”。农业科技人员在农民眼里一时成了最吃香的“大红人”,依靠科技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农民对科技人员的尊重和爱戴以胜过自己的亲朋好友。所以,正月农民请客的主要对象再也不是过来那些所谓“八大金刚”的村干部了,而是把“科技财神”作为“响棒棒”的“桌上客”。因为推广地膜覆盖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扣大棚、发展养殖业等,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农业科技人员都是有“绝活儿”的人,他们诚心实意地向农民传授各种实用技术和生产管理知识,面对面地指导农民生产,使农民确实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正月里农民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来“坐客”,当然是一种“自发”的好现象,也是一个生动活泼、意味深长的新闻事实。看到家家户户争着抢着、喜笑颜开地宴请农业科技人员“坐客”的动人情景。高兴得我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腹稿”。早晨起来,我从文件包里抓出一本稿纸,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老科”:农家新春桌上客》和《科技兴农农民乐,新春佳节请老科》的新闻特写。(“老科”,是当时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尊称)装进信封,贴好邮票,当天就发走了,很快就陆续见报了。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室专稿组编发了“专稿”,1993年1月19日,《科技日报》首先在报眼上以醒目的标题——《“老科”:农家新春桌上客》刊发。而后,《农民日报》、《中国劳动报》和《中国工商报》等十来家报纸也分别转载。

二十一世纪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开启了农村划时代的进程。我的家乡和全国无数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载和印证了祖国的科学发展和繁荣昌盛!

2007年春节期间,我依旧没有拉着架子在老家好好“休息”几天,而是借拜年之际登门入户与乡亲们闲聊和畅谈。发现农民最高兴和满意是,村里的“新农合”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孩子们上学不用“跑”外村了;农民们对建设新农村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于是,我首先推出了题为《新春河北农民庆幸的几件“喜事”》,很快被《新华网》2007年2月27日播发。在这年正月里,我还意外地发现,如今的农民不再是“拉着架子过大年,大吃大喝不间断、一切农活靠边站”了,而是追求的是文明、节俭、健康、时尚的春节。大年当天,村里就有一些农户往自家的责任田里拉运农家肥,还有的开着“三码子”走乡串村卖蔬菜和年货。他们笑呵呵地对我说:“大年干点活儿,中午吃喝更香甜!”除夕夜,田野里的大棚前也不时地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好奇赶过去,棚主赵树春和家人高兴地对我说:“在大棚前放上两挂鞭炮,图个热闹和吉祥,我们舍不得离开大棚回家里过年,这几天正是蔬菜销量大、卖价好的‘节骨眼’,我们不能只顾过年,忘了赚钱!”从大年初一开始,我发现乡亲拜年骑自行车的少了,一般都是“机械化”了。有的骑摩托车、有的开着“三码子”,还有的驾着小面包车。把年货往车上一装,一溜烟儿地就跑了,好几家亲戚一天就能“拜”完。青年农民徐长洪说:“现在拜年快多了,大伙不愿意把时间耗在拜年喝酒上,赶紧回来忙活自己挣钱的事儿。”面对这些活生生的镜头,我的第二篇“特写”又出手了,题目是《唐山农民年味儿新》,被《农民日报》2007年2月26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随后《中国社会报》、《河北经济日报》也陆续转载了。

如今,我的家乡已变成了花园式的“小城市”。土路变成了“水泥板”,出入村的主要道路,不仅拓宽了,还安装了时尚的路灯;村里小学盖得像别墅;一排排新农居更是宽敞漂亮;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和现代家用电器;文体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村里人出出进进坐小车的多了;村里五天就有一个集日,乡亲们买东西不出村;小孩上学不出村;农民看小病不出村。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展示出的美好前景,给我提供了永远写不完的新时代的农村新闻素材,我的获奖征文作品《农村“追”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变化的一个真实缩影!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