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重要思想最早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 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 。2015年6月,总书记来到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至此,各级党委、政府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
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推进下,“精准扶贫”让上千万困难群众摆脱了贫穷的困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祛贫之路,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担当。但是作为一名有扶贫任务的基层干部,在这近两年的扶贫工作过程中,也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几点肤浅的感触。
一、莫让精准扶贫变成精准扶懒。精准扶贫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创举,她的实施不仅让千百万困难群众脱离贫穷,共享和谐、美好的社会和公平的社会资源,也为全世界的扶贫工作树立了榜样,联合国秘书长等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中国的精准扶贫,希望其他国家学习中国经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减少和消灭贫穷。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贫困户却对扶贫政策和结对帮扶认识产生了偏差。如有的贫困户想尽办法不愿意退出贫困行列,笔者就有一个帮扶对象,是一位残疾人。去年初刚连点时觉得他经历确实比较唏嘘,因为一场变故而妻离子散,就和单位以及村里一起对他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倾斜关照,逢年过节送点慰问物资,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办理他能够享受到的一些救济和补贴。一年多过去了,最后演变成隔三差五打电话不是要帮他交水电费,就是要给他买电磁场、取暖器、电饭煲,要么就是要村里给他去买米、买油。他有兄弟好几人,隔壁就有个亲兄弟,也有在外务工的成年儿子,要他们出抚养或者赡养费时个个振振有词,国家有政策,这样的残疾人应该由政府养。他家有一套房子,面临拆迁,有的村干部提出“以房养老”这个“时髦”而可行的举措时,他的家人亲戚就立刻出来反对,认为这是属于私人财产不可侵犯。还有的甚至为了能够享受到低保,纷纷掀起了分户潮。一旦有人提出异议,他们就以已经分户为借口,千百年来国人立身之本的基本人伦都丧失殆尽。国家对贫困户提出了先治病后付款,报销比例最高可以达到90%,每年贫困户的低保金还可以适当提高等优惠政策,个别贫困户就不情愿退出,特别是家中缺少青壮年劳动力的贫困户。针对这些贫困户笔者认为应该精准识别,分类处理,让村民和村民委员会再评议,公开、公示,把不符合条件,有劳动能力却不愿意劳动或不愿到乡镇街道帮助他们找到的务工企业去务工的人剔除出来。而对有可能存在的关系户、人情户,各级纪(工)委监委应设置举报信箱,公开举报方式,受理群众举报。对有房的贫困户特别是拆迁户家人又不愿抚(扶)养或赡养的,可以实行“以房养老”。
二、莫让精准扶贫变成离间干群关系的隔心墙。“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干部走出机关门,深入百姓家,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但在走访中发现逐渐走了调,如规定每月必须走访一次,无论以什么理由。现在贫困户有的比较现实,功利主义盛行,“精你的准、扶你的贫,拿我的钱”已成为个别贫困户心照不宣的真实写照。觉得你去他们家走访一次就应该买点什么来探望,入户不提点物品就觉得你可能“贪污”了上级的啥政策或资金。有时正值农忙时节,扶贫责任人跑去贫困户家里上户走访签字,贫困对象还要来回跑,耽误了他们的农活,次数多了让他们反感。久而久之一些群众对扶贫干部敬而远之,电话不愿意接,短信不愿意回,照面不愿意打,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但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我们认为上户走访的方式可以多样化,电话、微信等都可以。当然不能以单纯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替代上户走访,重要节日和贫困户生活发生变故需要帮助等时候还是要入户走访。考核也不能人为地设定退出比例,导致一些经帮扶已脱贫的却在系统中无法退出,帮扶干部一脸困惑。
三、莫让精准扶贫变成了面子工程。扶贫工作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是一项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但是个别领域蔓延开来的形式主义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造成扶贫工作陷入进展缓慢、收效甚微的困境。不仅影响脱贫攻坚大局,损害党的事业,更会降低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受伤的最终是贫困群众。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扶贫工作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要想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就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开动脑筋、启动智慧,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出实招。切莫让精准扶贫的民生工程变“面子工程”,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要建立起一支真正能起作用的驻村扶贫队,有强有力的领导支持,并把企业、科技公司的力量融入进来,做到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扶贫先扶智,更要扶志,还要扶德,只有“三管齐下”才能刹住扶贫中的一些歪风,治懒根、拔穷根、祛愚昧,从源头治贫扶贫。
四、莫让精准扶贫变成基层干部新负担。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无论上级党委政府有多少决策部署最终的执行都是靠乡镇街道和社区、村来完成。基层干部编制少、上升空间小、报酬和工作量严重倒置,早出晚归是常态。精准扶贫初衷是让基层困难群众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兜底等摆脱贫穷,但个别地方却把精准扶贫变成了资料扶贫,比资料,看谁做的更精美、更厚实,有甚者还不时举办各类型的资料填写培训班。如有的地方在扶贫手册务工时间一栏,在外务工一年,填写人就必须填12个月,不能写全年,也不能写一年,否则检查就要扣分,就要被追责。还有如果出现了笔误,不能删涂,要重新填写一个手册,做到卷面整洁,恍如高考。“精准填表”式的“痕迹管理”让本来就任务压头的基层干部更加分身乏术,苦不堪言。扶贫工作不是填表格,玩数字游戏,更不是做台账,应付检查,须下足功夫,用心用力用情做好这项民心工程,确保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就剑指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党员干部从填报表格、参加会议、层层陪同等事项中解放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但是,效果的显现还有待长时间来检验。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绘制了一幅美丽的蓝图,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小康路上我们不再让一个人掉队,手牵手共同奔向民族复兴的伟大世纪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衡阳信访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