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临着乡村衰败和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在各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亲和性。本文以社会工作介入北京市Z村乡村振兴实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与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多方联动合作,明确建设乡村共同体的共同目标,定位和转换社工角色,发挥社区服务、社区营造和社区发展多方面功能,回应乡村振兴。
关键词: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模式
近年来,尽管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差距依然较大,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依然由农村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乡村的价值定位偏向于乡村建设与发展首先要服务于城市和工业需要。然而在农村,村民之间的联系日益减弱,表现为逐渐“原子化”的状态,青壮年有生力量减少,乡村社区共同体面临着瓦解与消失,农村工作队伍素质不高,人员不足,老龄化严重,农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平衡充分发展的主要瓶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发展失衡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最典型的代表,主要矛盾的变化贯穿到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更不例外。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和发展,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转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更为全面和深刻。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乡村振兴的提出,需要我们以整合性思维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角度综合视角理解乡村的变化和解决乡村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可见,乡村振兴是发展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情况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和解决之道。
目前学术界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社会工作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参与和服务,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价值亲和,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方法和角色优势助推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在理论和实务方面也积淀了乡村振兴在现实进路中的专业突围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如此的话,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社工如何参与到乡村振兴中,并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中的一员?社会工作如何有效地系统地介入到乡村振兴中来呢?以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中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社会工作参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聚焦于:
(一)社会工作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如李迎生等人认为社会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五大目标都具有内在的关联,表明社会工作介入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独特的路径。李耀锋等认为社会工作契合了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可发挥理念优化、方法改进、风险化解与人才支持的独特功能。对具体的服务人群上,邓玮以提升老年人抗逆力为项目目标,通过一个农村敬老院老年人自杀风险干预的社会工作实践,提出减少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现象合理的路径是结合中国当前正大力推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活动,积极发展本土化、专业化、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老年人自杀干预模式。
(二)精准扶贫方面的研究
从政策制度的实施进行理论性的思考和推理农村社会工作的策略和方法。钱宁、卜文虎等运用发展型社会政策思维去分析“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内源发展策略,培育农村贫困社区及贫困者脱贫过程中的内源发展策略与方法,发展以主体性培育、能力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建设为内容的农村反贫困社会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治的农村贫困治理新格局,构成“精准扶贫”的基本内容。岳天明、李林芳等认为民族村寨精准扶贫与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会工作可以从人本的视角、文化的视角、发展的视角和优势视角助推民族村寨精准扶贫政策的高效落地。
(三)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代表人有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等
他们在云南省一个名为绿寨的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实践中,试图超越宏观(“基变社会工作”)与微观(“临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两极化论争,总结出一种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强调如何利用社会工作的介入手法和策略,发掘农村当地社区和民众所拥有的资产和能力,从而使得当地社区和民众成为农村发展的真正主体。
(四)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理论指导的农村社会工作,代表人为陈涛
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指导下,陈涛强调通过社会工作者和农民的协作互动,促进农民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工作者的主体角色是“陪伴同行者”角色,角色基本路径即“三步走”:为农民服务,和农民一起服务,支持农民们自我服务。以青红社工为例,在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指导下,如何将服务对象的生计建设和社区团结结合起来。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可社会工作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但是在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的具体模式研究还不够清晰,过于突出社会工作的作用和功能,而忽略论述了乡村建设的实际成效,很难检验其可持续性。社会工作介入乡村建设中,社会工作作为手段,助力乡村建设,尚需从理论、方法和实务等方面和多方的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三、理论基础—发展性社会工作
以上的大多数社会工作实践中,没有将服务对象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发展良好地结合起来,仅仅是就服务为服务,如果服务中断,产生的效果也自然中断了。发展性社会工作,英文为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缘起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社会工作实践。在谈到社会工作的功能时,经常会区分为“疗救性”“预防性”和“发展性”三类。预防性是指修复人的受损的社会功能,如对低保人群的救助,疗救性是指为防止人的社会功能失调而开展的活动,如青少年预防犯罪小组,发展性是指挖掘和开发社会和个人资源,提升人的社会功能,如志愿者组织培育等,社会工作功能中的“发展性”和发展性社会工作有些相近,但是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发展性社会工作,常区别于传统社会工作的方式,是指将生产、经济和社会服务协调融合起来,组织服务对象开展具有生产性质的服务活动,不仅仅是提供一些服务满足其特定的需要。第一,对生产性的理解,不只是局限在狭义的经济活动,而是凡能产生和增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乃至其他价值的活动;第二,发展性更强调社会工作介入的积极、正向的意味,引领服务对象的向前追求,而不是停留在现有问题的修补上。发展性社会工作认为介入和服务应该以支持和促进服务对象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来源于个人成长和转变的观念,始终相信人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并致力于以各种方法释放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关注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服务对象为主导,实现服务对象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性社会工作在取向上具有三个突出特征:社区为本、发挥才能和增权、将社区团结和发展结合起来。(1)社区为本。发展性社会工作相信绝大多数的服务对象可以在社区内接受服务,尽管许多人面对着各种挑战,但他们却可以在社区自立生活,在社区的基础上营造一个邻里互助、团结和谐的共同体。(2)发挥才能和增权。强调服务对象参与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提出解决方案。发展性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参与与自决或问题解决,强调服务对象的优势和增权的重要性。(3)将社区团结和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性社会工作者广泛使用提升人们联系、互动和团结的干预技巧,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建设社区共同体,将共同体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团结和社区发展的整体目标。
乡村振兴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综合方面提出了乡村建设的新要求,谋划五位一体的乡村布局,解决乡村衰败和社区发展的整体性问题,与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具有暗合之处。
四、社会工作在北京Z村的实践
(一)Z村基本情况简介和社区服务
Z村地处北京市南部,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貌,村中以韩、李两大姓为主姓,共有127户,总人口409人,全村平均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93岁,其中18岁以下(不包括18岁)人口占比14.9%,18岁至60岁(不包括60岁)占比62.1%,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0%,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按照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这一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Z村明显已处于老龄化状态,并且在人口总数上51岁—60岁的人口数量高于其他年龄段,Z村的老龄化状态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样的,由于村中耕地已实现集中规模经营,村民告别了传统的农业生活,不再以土地为生,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村中以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主。
在社会工作介入前,主要由村委会提供生活便利服务和公共服务,明显的特点是社区的公共设施完备。自2014年起,先后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家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主食厨房、社区义工菜园、社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村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即可享受日常起居住行等日常便利服务。同时,村中的H书记推重推广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使整个村庄较为亲和和友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Z村的实践过程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村在各方面都明显的弱于城市,村委会作为镇政府政策执行者,大多以管理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服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与村民的需求无法相对应,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服务无效,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无法解决,社区治理急需创新。同样的,虽然Z村中的公共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的要求,而村委会逐渐的行政化、职业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村庄凝聚力弱、社区治理成效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村委会的工作出现瓶颈,乡村振兴后劲不足。最终,在区民政部门的推动下,H书记个人出资,在Z村成立了全国首家村级社会组织—Y社工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新型的村庄社会服务力量,Y社工事务所是独立于政府和村委会之外的,和政府和村委会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不受行政体制的约束,和其他各方是合作的关系,因为面临共同的社区问题走到了一块。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因为地缘和血缘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个人存在于网络和群体之中。社工刚进入一个由熟人所组成的村子,其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建立与村民的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达致对村民的深度理解和深入村庄的社会网络。
在综合考虑村庄个人和社区的整体需求之后,Y事务所按照需求调查—服务设计—后期计划—评估和总结的流程开展工作,在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活动设计,形成一个循环向上的螺旋形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整个过程之中,同时也是和村民建立基础信任关系的过程。
在需求调查时,驻村社工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扎根村庄,进行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建立社工与村民和村委会的初步关系。
在需求调查后,根据村民的需要层层推进活动,成功的介入到了村中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和社区大型活动等社区服务领域,达到社区营造的初步效果。比如为老人提供的微信学习小组和快乐不倒翁小组,为孩子举办的四点半课堂,为全村村民举办了全民K歌大赛、捕鱼文化节和慈善公益节等一系列的社区大型活动。
(三)介入效果
从专业能力上说,社会工作最擅长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增强不同个人、群体的联结,强化村民的联系。在Z村的实践中,社工以需求调查和建立综合关系为基础,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和出发点,以社区为落脚点,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来增进村民之间的互动与互助,改善村民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联结,强化联系,使村民结成有力的网络和团体,村民在解决共同的关切和问题中建立了社区意识和归属感,进一步推进集体行动,逐渐的在Z村营造出一个邻里互动、村民互助、社区参与、村民互信的村庄共同体。最后,经过专业服务介入,村庄呈现出了久违的活力,释放了村民文艺的热情,对社工由陌生到认可,社工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逐渐的转变成村民同行者和村委会支持者的角色,发现积极的村民和培养社区领袖,社工对自身的的定位逐渐清晰,社工所发挥的功能逐渐充分,乡村振兴的局面逐渐打开。
五、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实践的模式总结
在Z村面临社会转型的时期,传统模式下的便民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村民需求,村委会的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日益达不到政府对服务精细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以成立Y社工事务所的形式,和村委会的契合性,自下而上的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推进。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考虑政府、村委会和村民不同主体的需求,并作出明确的区分,与不同的主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以社区为本,以社区服务作为吸引点,以社区发展作为关键,以社区为本,通过社区促成不同的需求的整合,营造社会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现将以上的模式进行总结,并对乡村振兴进行回应。
(一)“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社会工作模式
不同于许多以项目的形式介入到乡村的那些服务中,Z村以专门成立事务所机构的形式介入到农村中,探索服务的可持续性和社区服务的有效性。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社工扎根社区,以自下而上的社区服务和社区营造与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相结合,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作为指引,让社工时刻的反思着社工的角色和功能,如何在社区照顾者、陪伴者和同行者的不同角色中相互及时转换。
虽然Z村的实践同样遇到项目制运行的阻碍和社工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但是社会工作在介入Z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具有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1)H书记既是村委会的一把手,又是事务所的法人代表,两种身份的合一,能够让社工较容易的深入到村民之中和深度服务中,借助村庄中已有的权力结构,事务所和村委会达致深度合作,较容易建立共同的目标,在村委的统筹下和整体视角下相互补充,互相借鉴。(2)专业社工的驻村引领,社工的优势之一即是在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村民的需求和社区公共问题,对此有一定的专业敏感性,优势之二是对村委会工作创新思路的引领作用,社工和村委会本着共同的“为村民服务的心”,在价值观、思想上和社会经验上互相借鉴,社工可以很好的在活动形式和机制上创新优化。
在以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工作介入到乡村中的模式可以概括总结为“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中,明确各方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多方之间的联动和权力机制,形成共同建造乡村共同体的合力。
(二)回应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此总体要求下,社工可以成为‘三农’工作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系统的助力推进乡村振兴,随着乡村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以“社工驻村引领、两委班子决定、村民积极参与”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为指导,在内容上,以社区服务为引燃点,提升社区参与,建设乡村共同体,增强社区凝聚力,由社区服务转变到社区发展,使乡村的“产业兴旺”具有很好的社会基础和动力,使乡村振兴中的“生活富裕”增质增量;在方法上,以社区为本,以整体性视角介入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使乡村振兴中的“乡风文明”能够可持续,使乡村治理中的“治理有效”能够形成多元共建共享的格局;在目的上,以建设乡村共同体为目标,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社会网络,成为“生态宜居”的活力乡村。总之,以发展性社会工作做指引,以模式为指导,界定社工角色,发挥社工功能,能够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陈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徐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