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彦随: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 作者:刘彦随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2-25 录入:王惠敏 ]

农村贫困化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科学揭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机制,成为实施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河北省阜平县为典型案例,运用地理探测器、多元线性回归等模型方法,诊断出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了农村贫困化分异的动力机制,提出了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与模式。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快速非农化,引发村庄空心化、主体老弱化、土地空废化、环境污损化、农村贫困化,且以此为主要病症的“乡村病”日趋严峻。尤其是伴随着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贫困化逐渐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现实难题。因此,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从1978年到2015年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5575万,贫困发生率由30.7%降到5.7%,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国农村贫困化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出分布范围广、空间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以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为基本特点的农村贫困化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扶贫开发工程的深入推进,以及受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中国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孤岛效应、投资递减效应、收入扁平效应、发展马太效应不断显现,因地制宜、科学评估、精准施策、讲求实效,成为新时期创新扶贫开发战略的主要难题和关键问题。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自然断点、多元线性回归、空间栅格叠加、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自然断点法将贫困发生率、地面坡度、人均耕地资源、到主要干道距离、到县城中心距离等要素划分为5类,对自变量进行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贫困发生率与各自变量空间栅格要素的叠加,深入研究贫困发生率与地面坡度、人均耕地资源、到主要干道距离、到县城中心距离等要素空间分异特征;地理探测器主要用于提取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分析

1、影响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素包括地面坡度、人均耕地资源、到主要干道距离、到县城中心距离等,各因素对贫困发生率分异的决定力分别为0.14、0.15、0.15、0.17;

 1.png

▲河北省阜平县农村贫困化主导因素分级

02、不同类型区域农村贫困化的分异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可归纳为自然环境约束型、资源丰度约束型、交通区位约束型、经济区位约束型等四大类型;

 1.png

▲阜平县主导因素对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作用机制

03、根据阜平县各乡镇核心主导因素,进一步划分出单因素、双因素和多因素影响区域,县域整体呈现出以横向中心为双因素影响区,两侧为单因素与多因素并存的多极核心主导因素影响的农村贫困发生分异区;

04、不同驱动机制下的县域扶贫开发亟需因地制宜、尊重科学、讲求实效,有序推进精准扶贫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1.png

▲不同贫困化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措施与模式

结论与讨论

(1)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揭示贫困机制,还是扶贫开发决策,始终离不开科学技术支持。地理探测器模型是研究区域要素分异重要方法,为农村贫困发生分异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多级地理探测分析,可以甄别多级行政区主导因素,为扶贫开发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依据贫困发生分异机制的核心主导因素,创新多种形式的精准扶贫模式。本文探测出农村贫困发生分异的影响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资源、交通区位、经济区位等方面。精准扶贫须以主导核心要素为基础,制定分区推进战略。针对区域内存在的关键问题实行精准施策、靶向治疗。同时要注重多种模式的综合集成,如特色旅游扶贫与优势产品电商扶贫。 结合构建旅游农家乐扶贫模式,利用旅游活动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借助电商产品销售宣传旅游景区特色,相互融合,形成更高层次的综合扶贫模式。

(3) 依据乡镇贫困地域类型进行精准扶贫分类指导、重点突破。乡镇是研究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要单元,乡镇也是连接贫困村与贫困县城的重要纽带,起着承上启下、下情上报的组织作用。加强乡镇扶贫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基层政府扶贫开发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创新乡镇精准扶贫特色模式与可持续机制,可为科学实施县域精准扶贫战略,实现贫困县退出摘帽评估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单位:刘彦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地理学报2017年第72卷 第1期(有精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