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张芳:当前农村养老发展之求索

[ 作者:张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1-22 录入:王惠敏 ]

2018年6月1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市李沧区世园街道上流佳苑社区,临近中午,走进社区便民食堂,总书记亲切慰问了食堂就餐老人,询问他们吃的好不好,价格贵不贵,并来到售卖窗口察看饭菜品种。总书记夸奖说,饭菜很有营养、也很卫生,做的也很好。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养老事业的关心,更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爱之情。

我国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 1493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38271万人的 10.80% 。根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5年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8%。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养老问题日渐凸显。

为关于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麻雀剖析,本人于2018年国庆节放假期间赴青岛胶州房沟村,开展了本次调研。

房沟村,相传明初(年月不详)常、李二姓从云南迁来立村,因房屋建在沟旁,故名。位于胶州市西部,北连苑家会村,南接高家河崖村,西邻辛家庄村,东靠久安屯村。     

一、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一是农村老龄人口受传统观念约束较大,依靠子女养老的理念难以转变,未能形成主动养老的预期,因此基本不能主动形成养老保障的基础。农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社会化养老保障程度极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龄人口及其家庭对社会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较为排斥,认为老人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违背了传统的孝道要求。二是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实践与理论探索不足,从而使养老服务供给不能跟上养老需求的增长,养老供需难以达到均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如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社会养老保障虽然覆盖面越来越广,但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服务多渠道供给的法律依据不足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与问题的解决。

二、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探索

(一)家庭、政府、社会三要素结合养老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议以年龄、身体状况、教育程度、参与社会发展的意向和能力等为分类标准,将农村老人分为强、弱两类,并分成强、次强、弱、病残四个层次。

1、老年强者,身体健康,科学文化素质较高,能继续工作或劳动。这一部分老人多分布在低龄老人这一群体,高龄老人也存在不少的老年强者。对于这一类老人而言,由于自身的身体健康,不需要他人太多的照料,并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所以,社会化养老模式更能为他们所接受。就现阶段而言,就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予这一部分老年人充分的养老保障。在青岛地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

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老人每月可领取130元左右的养老金。

2、老年次强者,介于强者和弱者之间,身体状况已经不能够允许继续工作和劳动,他们的社会影响和成就都小于强者。对于这部分老人,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给予他们合法的社会化保障; 另一方面,可以试行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建立互助中心,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解决问题,所以,是社会化养老模式为主,互助养老模式为补充的方式。

3、老年弱者,由于衰老和身体状况,无法参与生产劳动或工作,而且自身的收入相对减少或没有收入。对于这一部分老人而言,一方面依然要健全社会化养老保障,通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推行,实现适龄老人的应保尽保; 另一方面,由于这一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得不考虑有人照料的问题,居家养老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所以,更宜采用以社会化养老模式为主,居家养老模式为补充的方式。

4、老年病残者,也属于弱者,主要是指卧床病人和肢体残废的老人。这一部分老年群体由于身体状况,不得不需要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的慰藉,其中还有不少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所以对于他们,居家养老模式由于能够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和慰藉,能够更为他们所接受。当然,对于这一部分老人,完善的养老保障也是不可或缺。因为这部分老人在日常的照料和护理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所以,社会化养老保障对于他们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一部分老人,更愿意接受的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化养老为补充的方式。青岛市“全人全责”长期护理保险是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丧失自理能力的失能失智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者资金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参保职工可享受医疗护理和基本生活照料待遇,参保居民可享受医疗护理待遇。参保职工和居民同时可享受功能维护(康复训练)、精神慰藉、安宁疗护、临终关怀其他照护服务。
   (二)细节之处见养老

1、在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持续助力农村养老。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再说到北宋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养老机构。简而言之,我国传统农村家庭养老的突出特点是以孝养老。孝文化在巩固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事业上的现实作用不容忽视。当前农村养老文化面临的困境有: 孝道观念蜕化; 家庭伦理道德淡薄; 重幼轻老现象日渐突出。农村养老除了加强政府对农村老人养老的干预之外,应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利用儒家 “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引导在广大农民中重新形成良好的养老道德观念。既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传统,大力提倡尊老爱老、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并给传统的儒家孝道原则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诠释,形成适应老龄化社会特点的新的孝文化。

2、农村老年协会应加大力度建设。组织老年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工作,达到老年协会活动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作用发挥更加明显的目标,使其在维护老年人权益、参与社会公益事务、组织老年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以协会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发展壮大农村特色老年文体活动队伍,使其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老年人参与一项活动、加入一个团队、享受一种快乐、收获一份健康,更好地活跃基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3、在民政部门的指导下,以村委会为平台,加强村级养老服务组织建设。以服务组织牵头对养老服务需要和志愿者进行分类登记,建立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利用 QQ 群和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新兴技术,建立完善养老志愿服务相关平

台。一是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电子档案。了解村中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等各类老年人的总体情况,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服务需求,建立老年人个人档案,并按照老年人养老需求进行分类,如精神安慰、

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等进行需求登记。二是志愿者招募平台。对养老服务志愿者的特长爱好、性格、培训经历和愿意提供的服务种类等进行登记,进行资料库建设;平台不定期发布信息和图片等吸引社会公益组织参加。三是志愿服务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站,专人负责落实接受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将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公开公示,并根据需求,落实志愿服务,建立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服务模式,确保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为确保服务质量,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团队入户,进行服务跟踪和访问反馈。四是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平台。当前,农村养老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低水平层次上,如帮助晒被子和购物等,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组织应该组织相关部门适当增加医疗保健知识培训,如突发心脏病和噎食等医疗救护知识,如何让长期卧床病人防止发生褥疮等知识护理等,更有效地拓宽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4、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这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的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 “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加快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完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5、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立法。社会保障是一种政府行为,有相对的稳定性。立法后,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强制手段可以避免在执行和操作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依法治理经济。一项经济制度的出台,均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可以说,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相关法规不断完备和充实的过程。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尚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现有的几项行政法规也是粗线条的。我们可参照日本的做法,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性质、组织机构;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方法;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扶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方式等,从而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基金运作的科学性和基金增值的安全性,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有法可依,实现规范操作

6、多渠道提供养老与医疗保障资金,增加保障的稳定性。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缺乏资金是事实。由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社会投入热情不高,农民个人收入较低,使得真正投入到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中的资金十分有限。目前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主要靠个人交费,这更使得保障有较大难度。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养老与医疗保障的资金投入,动员企业社会等多方面投入,多渠道争取保障资金投入。同时在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方面引入市场化概念,让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领域。优化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的结构,增强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能力。增加农村养老与医疗保障的稳定性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会面临很多问题,必须逐一解决。

乡村发展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农民仍然生活在农村的国情不会改变,我国乡村差异显著,应对好农村老龄化、完善农村养老发展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这就需要三农工作者脚下要有泥,心中才有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奋力谱写好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