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扶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现
国家在2013年为实现全民脱贫的目标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拟在运用精准科学的方式去治贫、扶贫,帮助农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最终早日实现脱贫。后来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不仅成为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成功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提升了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最新成果,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意义。
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我国计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民脱贫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过要解决好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看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精准扶贫政策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地区的贫困原因不尽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态人文因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困,也面临着不同的扶贫难题。马克思的“制度贫困论”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贫困的具体原因不可能相同,其贫困的实质和表现形式有很大差别,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法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我国,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我国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现阶段仍然存在贫困的必然性。辩证法中强调的运用运动、联系、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策推进因地制宜,引进特色产业,带动旅游带动就业,拉动内需,利用地区优势摆脱贫困,这体现了发展的环节。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通过扶持生产、生态脱贫、教育脱贫、低保扶持脱贫、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分红等措施和手段,都体现了辩证法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面。
二、脱贫攻坚中出现的的三大矛盾
(一)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全党全社会扶贫投入力度前所未有,脱贫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倾向性问题不容忽视。
扶贫过程中国家和政府会从教育、产业扶持、住房条件等方面给予各项扶持,这些扶持给贫困户农户带来的政策性收益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但这也让不少未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非贫困户十分羡慕,导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结下“梁子”,引发不少争端。
基层不乏这样的例子:同户分家的两兄弟,哥哥勤劳苦干,常年在外务工也盖不起一套房子,而生性懒惰的弟弟却因为当上了贫困户,近乎无偿地获得一套住房。这种现象在基层导致一些群众的不满和怨气。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部分地区基层矛盾凸显。
而除了因政策享受不均衡引发的矛盾外还有一种非贫困群体中,在这些非贫困户群体中还存在边缘贫困群体,这些边缘贫困群体在农村的比重不容忽视。
这是加剧贫困和非贫困群体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一些群众说:“一个村子里富得流油的和日子艰难的,就那么几户。大多数人日子都差不多,好不到哪里去,也差不到哪里去。”在现实贫困识别标准中,在划分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时按照政策硬性标准划分,出现了贫困和非贫困实际收入差距较小的情况,可能是仅仅几百元的差距,有的农户家庭高出标准几十元、几百元、实际上均属边缘贫困群体。这些群体,也有可能因病、因学或因突发事故致贫,甚至一夜间陷入比在册贫困户更窘迫的境地。有时甚至出现贫困户家庭享受到贫困政策和补贴扶持之后家庭总收入高过非贫困户的现象。导致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紧迫,人力物力财力都聚焦在消除绝对贫困上,对边缘贫困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难以兼顾,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我国现有农村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地区。每个贫困村所面临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尽相同,每个村的经济基础不同。一些贫困村有自然资源,以东北部分贫困村为例,不乏各种松茸、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还有一些村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旅游项目。这些地理资源优势能够很快从国家的鼓励和各项帮扶政策当中顺利脱贫致富。但部分非贫困村没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也由于各种原因在发展乡村特色项目上缺乏竞争力,基本靠良好的民风和辛勤的劳动才没有扣上“贫困村”这顶帽子。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全民脱贫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国家项目资金部分会向贫困村倾斜,非贫困村享受国家项目扶持资金就相对减少,这就有可能会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不均衡发展,如果这个现象进一步加大,就可能出现新一批的贫困村。
国家对贫困村的政策支持方面来看,对贫困村的教育、医疗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创业,贷款、税费等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国家对于贫困村进行产业扶贫政策、金融扶贫政策等,很多贫困村通过帮扶发展了大棚蔬菜、牛羊养殖、光伏发电等各类产业,很多“扶贫车间”也都建到贫困村。然而不少非贫困村主要还是靠传统种植产业,发展缓慢。豫南某县一个非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近两年,他们村没有修过一条路,而相邻的贫困村两年里却修了4条路。“这还只是看得到的差别,还有很多直接看不到的政策支持,非贫困村都享受不到。”
我们不难发现在贫困村帮扶的负责人班子大多都是县里、市里、省里,甚至中央部委、大型国企派干部驻村帮扶,非贫困村一般就是乡镇干部驻村帮扶,力度、资源等都和贫困村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些差别引发了贫困村与非贫困村的矛盾。
(三)贫困户与脱贫户之间的矛盾
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农户可以自己了解到一部分政策信息,但实际上会出现农户对政策理解的偏差,看到扶贫帮扶力度大不愿脱贫,在采集农户家庭情况信息的时候出现信息参假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对农户的贫困类型定性带来很大干扰,给扶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贫困户享受的扶持政策越来越多,贫困村中非贫困户争当贫困户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一些有孩子赡养的老人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现有脱贫户当中,大多属于老弱病残,看似生活条件勉强实现脱贫,实则只是暂时性的脱贫。大多数农户在治病治疗费用方面花销非常大,农户还保留生病吃点“小药”的观念,不进医院的情况下医疗费用报销起不到实质性的解决看病问题。慢性病成了现代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慢性病的折磨下导致失去部分劳动能力,成了致贫的主要原因。
在扶贫过程中会出现这种现象,无劳动能力人群收入高,甚至成为家庭收入主力。这些无劳动能力的人群可以通过转让土地得到土地流转收入、村部对贫困户给予入股分红、医疗保险费用全部减免、低保贫困户还可以享受低保、高龄补贴等政策实现脱贫。
一些脱贫户收入小幅度超国家标准,但实际消费支出后生活条件还不及贫困户。脱贫户可能是仅仅几百元的差距,有的农户家庭高出标准几十元、几百元的差距就不再能够能享受到国家的帮扶政策,甚至出现返贫现象。这些都是贫困户与脱贫户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原因。
三、解决方式
扶贫首先要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才能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原动力”,进而真正引领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扶贫先扶智
1、政府要引智,通过政策引导,把外地人才吸引进贫困地区扎根,使他们成为“脱贫”的砥柱力量。脱贫攻坚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率先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切实把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在驻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需求,是缺农业科技人员,还是金融人才,或者市场营销人才。对应村里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进专业人才。此外,这些帮扶人员和人才不只是“第一书记”,还有那些有志于返乡创业的老板、农民工、大学毕业生等,也要对他们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充分支持。
2、要留智,贫困地区想要达到脱贫,缩小与非贫困地区的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关键要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下功夫。引得凤凰,还得让凤凰留得住。我们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同时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
积极响应“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宽松的环境留人、以优厚的待遇留人”的号召,可以优化办公环境,着力为新招录人才解决吃、住问题,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关爱,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以情动人,以情留人。培养人才在艰苦贫困地区工作、奉献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用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留住人才。
要育智,扶贫先扶智,治穷先育智。想让贫困村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是重点,要让贫困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改变他们的文化面貌,特别在当前扶贫开发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要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提高贫困地区劳动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重点,确保义务教育入学率,补齐教育短板,提升学校硬件和软件,选优配齐义务教育师资力量,夯实教育扶贫基础;要注重高等教育培养,充分发挥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建立教育扶贫新模式,铸就脱贫攻坚精强队伍,促进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政府大力推进“政府加企业模式”,就地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基地,解决本地人才就业。顺利达成一人脱贫带动一家脱贫,形成脱贫的扩大效应。
(二)扶贫先扶志
若想扶贫,必先扶志。在扶贫工作中扶贫扶的是有心气的农村贫困群众,而非懒汉,本意并非供养那些不思进取的懒人、闲人,使得人人争取贫困。如果扶贫中不能准确区分是真困难、装困难、因懒致贫,就会引起懒汉思想和侥幸心理在作祟,都想靠着国家的扶贫政策,自己可以得到一些钱物上的补助,自己可以不劳而获。这样贫困户将会成为扶不起的阿斗。精神上的匮乏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缠。物质贫困可能是暂时的,但精神的贫穷却可能伴其一生。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奋斗,国家的扶助只是外力作用,不能助长贫困户把贫穷当资本以至于消磨了自己的斗志,贻误了自己的子孙后代。
俗话说的好;“人活一口气”,你自己的心气没了,再周到的扶贫措施也是无济于事,因为这些懒人已经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如果让成为贫困户成为光荣,贫困成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这将大大打击一些人的奋斗精神,无形之中也滋长了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的病态思想,最终的恶果将是难以彻底根除的贫困。
贫困的原因有千千万,但若想根治贫困问题,一定要纠正不以贫困为“耻”,反义贫穷为荣的病态心理。如果不及时制止这种心理和行为的滋生,会导致群众认为扶贫工作不深入,农村扶贫工作的不公平,会大大削弱扶贫工作效果。
从理论上说,动员组织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让每个农民过上好日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重要体现之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现行标准下的任何一个贫困人口没有如期脱贫,就是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好例证,事实胜于雄辩。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也是我党兑现在建党时就提出来的带领全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庄严承诺,进一步强化了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我们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形成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重任。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原创)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