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务教育保障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的作用值得关注。小规模学校并不代表弱、并不代表作用小、并不代表差。从有些方面看,“小”学校发挥着“大”作用。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和纽带,不仅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更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是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
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两类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保障贫困地区孩子的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保障中,乡村小规模学校发挥的作用值得关注。在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学龄人口减少、劳动力外出打工、环境条件、教育质量等多方面因素,一些乡村学校规模变小。但小规模学校并不代表弱、并不代表作用小、并不代表差。我们需要客观地认识这些小规模学校的作用,从有些方面看,“小”学校发挥着“大”作用。研究表明,儿童在贫困中的生活时间越长,成年后贫困的概率越就大。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中心和纽带,在保障乡村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乡村人口文化素质、增加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社区生活、建设美好乡村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客观认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大”作用
第一,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儿童义务受教育权的重要保障。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对而言,城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高,很多随迁子女愿意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一些家长甚至在城镇租房,选择让孩子到城镇学校接受教育。但乡村儿童中总有一些儿童尤其是低年龄儿童不能适应城镇寄宿制学校生活,一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过早离开自己和家庭,还有一些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思想观念、文化认识等因素制约孩子到城镇学校读书,这就需要孩子在乡村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看,不能流动、不愿流动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的比例较高,在深度贫困地区更是如此。保障义务教育就是要保障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少,确保他们完成国家标准的义务教育课程。各地实践也表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保障乡村儿童受教育权利、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阻断新文盲产生、服务农村最困难群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乡村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却是乡村社区最大、最丰富的文化单元,不仅是架起村内与村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的新高地,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为乡村居民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从乡村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带有天然的“乡土气息”,这种“气息”是农村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文化源泉,与乡村文化融为一体,是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乡村学校建设,也使得乡村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社区生活充满了活力。留住了儿童,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命脉。开放的乡村学校,乡村社区可以共享各种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图书资源、教学资源等。乡村小规模学校不仅是坐落于乡村,更是扎根于乡村文化,是乡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根乡村大地的学校。
第三,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传承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乡村社区,由于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偏少,学校成为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学校在传播文化知识、提高生活技能的同时,还在道德理想、社会价值等方面对所在社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辐射作用。从地方脱贫攻坚的实地调研看,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最主要的是贫困人口仍然还处在思想贫困、观念贫困、文化贫困之中。“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念、扶理念,提升学生对乡村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重构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促进社区的稳定与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小规模学校能够带来更高的学校管理方面的社区参与度、更安全的学校环境等。在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现在“小”学校就读的学龄儿童就成为未来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汇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和正能量。
第四,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教育教学改革在某些领域先行先试的实践地。小规模学校正因为小,一些改革发展策略反而比较容易开展,可以将“小”转换为改革的大“优势”,将“小”困难转换为大“红利”,不断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结合美好乡村生活,建设美好学校,可以关照到每一个孩子的差异性,给他们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充分展现“小而美”的优势和特点。结合乡村生活,可以给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小不代表弱,小规模学校可以转化为通过改革创新的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特色化变革,可以实现乡村学校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多样化选择。
“精准扶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乡村小规模学校
同时,必须客观地承认和认识到,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办学质量差,导致学生辍学、转学、厌学的现象出现,一些地方曾经也出现了过度撤并小规模学校的现象。这就需要抓住政策关键点,着力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不仅让乡村孩子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学得好。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仍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精准扶持”小规模学校,切实保障好乡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小”学校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发挥“大”作用。
第一,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乡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一些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落后,一些教学设施设备落后,特别是“三区”高海拔地区取暖设备陈旧,经费短缺,春秋季节只能在操场让孩子读书。地方政府在决定是否增加投入、增加设备时,往往会担心未来小规模学校撤并后所带来的效益风险。《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基本补齐小规模学校的短板,办学条件达到所在省份确定的基本办学标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际需要。
第二,增加学校办学经费。乡村小规模学校,特别是一些教学点,在管理上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学校经费管理往往附属于乡镇中心小学,这也使得学校经费不能完全归属于小规模学校使用,经费使用和报销常常存在滞后等问题。因此,要多途径增加投入,建立向小规模学校倾斜的投入机制,使学校经费标准能够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的公用经费补助政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进一步提高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水平,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完善经费管理制度,严禁乡镇中心学校挤占小规模学校经费,并提前拨付部分公用经费,保证小规模学校正常运转。
第三,多措破解教师之困。加大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补充的力度,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师编制。在岗位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进一步倾斜,吸引年轻优秀教师到小规模学校任教。特别要重视乡村本土教师的培养和补充。由于本土教师生在乡村、长在乡村,对乡村社会具有较强的情感认同和反哺情怀,他们更有可能留在乡村任教,能与乡村学校和乡村生活融为一体。扎实落实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偏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并依据学校艰苦偏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第四,让学校与社区融为一体。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传承、建设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一些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村庄。没有了学校,乡村生活单一、缺乏活力。留住了学校,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才能让乡村文化的传承变为可能。办好了学校,才能让学校散发活力,让乡村生活丰富起来。因此,要推进乡村振兴计划,就必须把乡村学校建设与乡村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把乡村学校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紧密集合起来。根植于乡村社会的小规模学校,才能成为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心,避免乡村社会和学校成为“孤岛”。
学校是乡村的中心,孩子的教育水平越高,乡村的发展就越有希望。目前,小规模学校占乡村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小”学校,不仅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中起到了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更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关键力量,是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发展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2019-05-10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