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司伟: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转型

[ 作者:司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9-11 录入:王惠敏 ]

农业与农村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土地制度、农民增收等农业转型的关键问题指明了深化改革方向。但农业转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的理解或表达方式可能不太一样,在经济学上的理解主要是考虑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除此外,还有另一个维度,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个维度讲的就是经济体制改革,从这两个维度来讨论农业转型的四个话题。

结构转型这两个维度中,第一个维度,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又称为现代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这个角色的变化在发展经济学中有充分的讨论,不再赘述。目前中国的农业转型已经到了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缩小城乡差别的阶段,从大健康的角度,注重农业的环境价值。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注意到,尽管农业产值占总的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7%左右,统计数据显示,仍然有25%的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就业,但是,这两个指标下降的程度不一致导致的问题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拉大了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收入差距,要进一步促进农业转型,就要想办法缩小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差距。

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中,农业转型的机制是,劳动力不断从农业部门流出,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份额不断减少,同时,农业部门所创造的GDP占总的GDP的份额不断下降。一般是用土地生产率或劳动生产率度量农业转型。

转型的第二个维度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导向是什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给出了两个标准:放得活、管得住,也就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放得活体现的是市场开放程度高,管得住体现的是政府治理能力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就是改革解决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两个核心问题。资源配置主要关注的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计划还是市场。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与激励相关的问题是产权、合同、所有制、治理等。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的四个维度中都有所涉及。

价格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和突破口。40多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改价格的形成机制,再到21世纪的全面深化改革等几个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始于农业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所形成的一条宝贵的经验就是,先农产品后工业品、先消费品后生产资料、先农村后城市。农业农村改革既有资源配置问题,也有激励机制问题。一直到现在,农业部门里面还有很多资源配置和激励问题有待突破。我想讲的是,目前在农业部门中,围绕农业转型应着力解决的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深化农业要素市场改革。刚才各位专家的报告也讨论了,土地、劳动力、资本,这里面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各位做公共管理、社会学方向,对这个问题讨论也很深入,我就再不赘述。劳动力的流动问题,还有土地要素配置都是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需要深入推动改革的话题。

第二,推动小农更好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讨论了这个问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怎么推动小农融入?在转型过程中,小农经营收益不稳定问题影响了小农在市场中的收益,往往增产与增收不能兼得。转型过程中,起初是要素市场对农业部门影响很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包括汇率、货币政策等,整个宏观经济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譬如,今年农产品价格上涨显然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农民增产又增收?这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

第三,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的市场机制建设。要推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一方面是传统的农业化学品投入的减量,提高化肥与农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在“双碳”目标下,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这两个方面都是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内容。但在农业发展绿色转型的过程中,绿色产品的市场定价机制遇到很多挑战,碳的定价包括交易这些问题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才能持续做起来。在培育市场体系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全国也作了一些探索,现在还不够,急需应对方案。举例来说,贸易领域,过去我们讲贸易壁垒,更多的是强调边境措施,如关税壁垒,但现在,绿色壁垒很容易绕过边境措施,对国内生产制度,包括产业体系产生影响,我想这也是农业绿色转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话题。

第四,促进粮食与食物消费转型。中国农业大学这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过去我们主要关注供给端,强调粮食生产,消费端的结构转型,即农业与食物系统转向营养健康、可持续,减少食物浪费等话题,最近这几年才得到较多的关注。但消费端的转型,一方面是我们的营养层面的粮食消费,现在是不是到了一个拐点?粮食消费总量是否还有增长空间?从国际比较来看,动物蛋白消费现在显然还有一些增长空间。另外就是,经济增长带来的居民消费习惯改变之后,一系列与营养健康相关的问题。我们正在讨论怎么干预食物消费,发展生产,做加法容易说得通,干预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做减法,往往不容易。目前我们国家采取的干预手段还是非经济性手段,包括宣传、助推等方式,但在食物消费的干预实践中,国外很多国家采取了经济手段,如对含糖饮料征税,未来怎么平衡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在中国尝试经济手段?我想这也是在农业转型过程中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