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当前精准扶贫之贫困户识别工作的思考
扶贫工作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工作,笔者作为行政体制神经末梢的乡镇工作人员,直接从事本乡镇扶贫工作,对“精准扶贫”之贫困户识别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现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是贫困人口总量不精准。
长期以来,带上贫困县的帽子就意味着可以获取中央省市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按照过去撒胡椒面粗放扶贫的思维和做法,一旦带上贫困县的帽子确实可以获得许多便利。笔者调查了解到,不少县区通过不少途径、采取种种措施、依靠种种关系,削尖脑袋希望带上贫困的帽子。根据相关文件精神,认定为贫困县,则贫困人口必须占总人口的一定比例。也就是说,为了争取带上贫困的帽子,在申报贫困县的过程中,部分县区根据认定贫困县的指标在未经核实本县贫困人口实际的情况下填报贫困人口数。在建档立卡时县级扶贫部门根据各个乡镇政府户籍人口数按照申报贫困县指标要求的比例粗暴划分贫困人口数,这直接导致贫困人口总量失实,影响决策。一些县区为了弥缝,采取倒推的办法,即:根据贫困人口任务数量,在本行政村本村民小组范围内从最困难的人员入手,逐户往次困难、一般困难倒推,以确保完成任务数。这就导致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进入扶贫系统,现如今开展的建档立卡“回头看”补救措施,应该是与此有很大关系。
二是贫困人口精准识别难。
当前在贫困人口的识别上,简单粗暴的以户人均收入为保准,按照目前的标准是人均收入低于2760元,即可纳入贫困人口系统。笔者调研了解到2015年安徽某地国家调查队工作人员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2015年脱贫人口进行上门核实。明确了人均收入高于2760元的农户应认定为脱贫。其中规定五保户因人均收入高于2760元,应予以脱贫。看到这里,笔者感到真的很滑稽。五保户本身是靠政策兜底生存,应该是社会上非常困难的群体了,现在连五保户都脱贫了,还有多少人是贫困人口?实际上,目前的人均收入低于2760元就是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是不大符合实际情况的。或者说,识别标准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某农户欠债50万元,是房贷的话,他在负贷阶段是不是贫困人口呢?例如某农户有子女二人上大学,年人均收入超过2760元,但收入均花费到子女教育上,甚至会出现子女欠债情况,那么这一户是不是贫困人口呢?
贫困人口识别不精准,直接弱化扶贫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为此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在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上下足功夫。我认为要做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组织专家调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重新认定贫困人口。实际上笔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贫困人口的识别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在国际上贫困人口的识别也是要考虑到多种因素。笔者根据工作实际,经思考后认为: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一是应考虑人均收入低于2760元。二是还应该考虑到消费支出、负贷情况。如果某户人均收入低于2760元,应该可以算是贫困户。但是如果人均收入高于2760元,对于有负债情况的,则不易识别。应当还要考虑在人均收入高于2760元的基础上,注意区分负贷的原因。可以分为瞒足基本生活的因发展提升支出负债如因学、因病;或者是瞒足提高生活质量的之处负债如因房贷、车贷、经营欠债等。
二是重新核定贫困人口总量。各地应根据切实可操作的贫困人口识别标准,实地核实实际情况确定贫困人口总量,严防出现为带上贫困帽子而粗暴武断的根据户籍人口按照申报贫困指标要求的比例划分贫困人口任务数。
贫困户精准识别是一项基础工作,识别不精准后续工作则无法开展。应避免将出现贫困户刚进入系统又紧接着因为任务数被脱贫,剔除系统。这样,我们开展的扶贫工作,则成了系统进进出出的数字扶贫,精准扶贫何以精准!
作者单位: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