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如何通过自己履职,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关键战役作出贡献,成为多位代表热议的话题。
扶贫关键是精准
“精准扶贫说到了村民的心窝里。”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春亮高兴地说。
“中央提出‘精准扶贫’可谓是掌握了农村的现状实际,很科学。过去,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扶贫,为什么贫困的一直贫困,关键是没有精准。从原来一个县精准到乡、村,再到户,精准发力,最终达到脱贫致富效果。”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范海涛说。
范海涛谈到,他所在的村虽然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但还有近20户贫困户。这些贫困户主要是因病因残致贫。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省还有53个贫困县,8103个贫困村,576万贫困人口。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省对贫困县实施分类分期脱贫管理,省直管县中的4个贫困县(兰考县、滑县、固始县、新蔡县)2016年至2017年实现总体脱贫,基础较好的23个贫困县2017年至2018年实现总体脱贫,其他26个贫困县2019年实现总体脱贫。
精准扶贫要因户因人而异
精准,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而异。范海涛谈了自己的做法:对于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行结对子帮扶,给予补贴,对于因残致贫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主动为其提供就业岗位。
他认为,对富裕的村应精准到户到人,对于比较贫困的村,应精准到资金和项目,使整个村有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两会后,范海涛打算去精准帮扶辉县市的一个乡。“这个乡是辉县的革命老区,没有矿石等资源,但有柿子和核桃等特产。我想用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来实施精准扶贫,通过旅游带动种植和养殖,让村子有造血功能。否则再多投资都是浪费。”
裴春亮认为,精准扶贫要因家庭而异、因人而异,只有实行精准到位、有的放矢,才能让更多的贫困者更快脱贫。他提出,扶贫不仅要“扶钱”,更要“扶智”,因为钱只能改变贫困者一时的经济状况。要让他们具备脱贫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财富,改变自身命运。
扶贫不能作秀
今年春节,范海涛走访时发现,个别地方因为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脱贫,由于没有致富增收门路,就出现了造假现象,结果连部分贫困户该享受的低保待遇也被取消了,这样既损害了群众利益,又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范海涛建议,各级参与扶贫人员一定要实事求是,避免形式主义,因村因户因人拿出精准措施。扶贫要有具体的考核机制和办法,还要加强监督,不能作秀,避免数据造假。
据参与扶贫的基层干部反映,因为目前扶贫中多了“输血”,有些人“躺在扶贫款上睡大觉”,出现了贫困人口“越扶越懒”现象。裴春亮提出,对贫困人口,要从思想上提升、精神上鼓励,让他们真正了解劳动致富光荣,懒惰可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河南日报2016-03-04(记者:李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