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山东省省级贫困村济宁市泗水县泗张镇三岔河村第一书记黄江滔被提名为“齐鲁最美青年”。作为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的一名团干部,黄江滔是是山东省团干部唯一一名获奖者,也是省派第一书记的唯一获奖者。黄江滔的工作日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有70余篇内容在互联网上引起反响和热议,点赞量及转发量达到万余次。(6月27日 新华网)
目前,我国有近0.5亿多名贫困人口,涉及12万多个贫困村,在这关键时期,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大“短板”,从一定意义上讲,夺取脱贫攻坚的彻底胜利,就是在为全面建成小康“添砖加瓦”。实际上,“第一书记”肩负的担子不仅仅是要帮助贫困村消除贫困,更重要的是要带领这0.5亿多的人群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看到是,当前脱贫攻坚战役凸显巨大的艰巨性,也正因为这种“艰巨性”,党中央对这些“第一书记”寄予了巨大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因村派人精准”,说的就是“第一书记”派驻。其实,“第一书记”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讲只是称谓上的不同,干部“驻村帮扶”由来已久,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对驻村干部都有不同的称呼。习近平总书记对“第一书记”的选任及其工作精炼概括为“因村派人精准”,就是要求针对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派出专业对口、敢于干事创业的干部扎根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困难群众找出路、想办法,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笔者认为,“第一书记”必须以求真务实、循序渐进的工作作风真正扎根群众,从抓好基层党建、融入群众生活、优化产销模式这个三个方面把扶贫工作推向深入,不断夯实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才能“一步一个踏实”的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予的重任。
加强党建,夯实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组织基础。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是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其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通过对党章党规的深入学习不断提升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力、凝聚力,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当前,“第一书记”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基层党支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采取多种手段丰富党的工作载体,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村的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加强党对村务的监督,发展优秀党员等等,让党组织和党员成为脱贫攻坚真正意义上的“排头兵”、“领头羊”。
融入基层,夯实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群众基础。群众信任,是做好一切群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否能真正融入基层,也是对“第一书记”工作的巨大考验。实际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贫困村这两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也应当是“第一书记”应该思考的问题。就像“第一书记”黄江滔,为贫困户办理看病绿色通道便民卡、联系医院开展送医下乡活动、争取学校基础建设项目、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用实际行动践行“第一书记”应有的担当和责任,温暖了村中百姓,获得了村民信任。
优化产销,夯实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经济基础。脱贫是第一要务,但不是最终目标,经济持续发展、村民不断增收是关键中的关键。脱贫项目必须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本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实际上,在很多地方的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中,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比如发展特色农业,像四川绵阳平武县利用特殊自然资源发展乡村农家旅游;还比如发挥致富带头人示范作用,将成熟项目引进来带动村民经营等等。项目发展起来了,政策持续跟进、技术人员保障等都是需要“第一书记”继续努力的方面。
相信,虽然脱贫道路艰辛坎坷,只要每一名“第一书记”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务实创业敢担当,这条脱贫之路必定越走越顺利,越走越坚定。
作者单位:四川省平武县司法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