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地方存在村干部选人难,村级后备干部流失、断档现象,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不够,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家乡找不到施展舞台,选择毕业后留在城市或他乡,造成知识人才外放;而且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村人员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386199部队”),本土人才流失令人唏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论断哲理精辟、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行政村作为我国最小的一级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狠抓村干部源头建设,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已刻不容缓。
聚焦高校毕业生。摸清家底,对本村高校毕业生实行动态管理,将其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储存备用力量,跟踪“监控”选优培养。鼓励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踏实,能吃苦耐劳,组织纪律观念强,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且自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到村党组织、村委会任职或是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并将其与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挂钩。
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回乡创业。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大力进行“人才反哺”,且在就业、资金、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创业扎根之后再逐步吸收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定期到村、镇进行适岗锻炼,适时选任为村干部。
合理利用退伍军人队伍。退伍军人有执着的敬业精神,顽强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法纪观念,应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使其尽快熟悉农村工作,融入群众生活,鼓励他们在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
选准培养农村现有的年轻人。他们熟悉农村的各种情况,来自群众,生活在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和需求,对他们及时进行合理的、经常性的教育和引导,加快传帮带,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农村事务中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服务能力,充实干部队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贯彻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是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拓宽视野,发现和尊重人才,让人才唯我所用,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和创造性,选好配优村级干部,以点带面,就能推动党和人民各项事业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