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谁动了扶贫的奶酪

[ 作者:雪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31 录入:实习编辑 ]

近年来,安徽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打好专项整治、重点督办和巡视巡察等“组合拳”,对动扶贫“奶酪”和精准扶贫不力者严肃查处。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查处扶贫领域突出问题594起,处理722人,处分530人,移送司法机关16人。(7月27日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等都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功。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扶贫工作越发受到重视。然而,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不断在贫困地区聚集,但一些贪腐“黑手”却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

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为底层老百姓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使得不法分子做起来“致富梦”,妄图通过侵害人民利益发财致富。除此之外,扶贫资金管理混乱、主管部门缺乏监督、贫困户未充分受益等问题都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扶贫资金绝不是“唐僧肉”。要坚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加大力度,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向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要从中央纪委和省级纪委做起,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推动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到基层。坚决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厉打击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搞表面工作的行为,把监督工作落到实处,为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保障。

为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真正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全国检察机关正着力强化对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预防监督机制,保障扶贫政策和资金安全落实到位。

为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对失职失责者严肃处理。重点查处在脱贫攻坚中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以及为官不为,在脱贫攻坚中消极应付,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以“精准监督”强力护航“精准扶贫”。对职能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违纪违规问题应发现而未发现,以及发现后不移送、不报告的,也要严肃问责。尤其是对在审计、专项检查、巡察等工作中发现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及时移送、报告,甚至推诿扯皮的,坚决实施“一案双查”,严肃追究责任。 以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保护群众的“奶酪”。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