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给考核瘦身 为基层减负

[ 作者:贺国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3 录入:吴玲香 ]

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的要求,聚焦发展和党建两大主题,将涉及对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6大类、150多项各种考核整合为1项综合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完备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更好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激发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正能量。(8月21日人民网)

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是基层的核心工作内容。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基层对接着最复杂的社情、最广大的群众,协调好群众利益、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群众矛盾等工作任务都需要基层来落实和实现。“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巴掌大的权利却要承担天大的责任”,这些都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各地都存在向基层摊派布置各项行政事务,为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又层层安排各类检查、考核,上级部门“组合拳式”的“逗硬检查”让基层疲于应付,耗费了大量精力在为各部门提供材料、台账、报表上。“常态化迎检”成了基层的“不能承受之重”,他们苦不堪言而又敢怒不敢言。应付检查考核的时间多了,关注群众疾苦自然就少了,疏远的是干群关系,妨碍的是政策贯彻落实,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制度层面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干部工作作风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作祟,好讲排场,热衷于做“花架子”、搞“表演秀”,喜好敲锣打鼓前呼后拥,阵仗一个比一个大;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围绕上级检查考核的“指挥棒”开展工作,挂横幅、做展板、造材料,加之一些地方本身工作不力、实绩不显,信奉“接待也能产生生产力”,闷着头一心想着揣摩上级,摸清上面的习惯,迎合上面的口味,变着法取悦领导,总结、台账整的花里胡哨,验收搞成了“宴收”,导致形式主义严重,接待之风甚嚣尘上。

为基层减负,基层干部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要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针对以前的考核项目存在的考核标准过多、负担过重、体态臃肿的现象,遵循统筹性、针对性、重点性和简洁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全面梳理,合并多头考核、重复考核项目,优化复杂的考核项目,为考核内容全面“瘦身”。同时,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本着“多给基层出主意,少给基层添麻烦”的原则,避免多次检查、重复考核,多些“明规则”少些“潜规则”,将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基层实绩的真正标尺,全面提升检查考核质量。

只有这样,给考核“瘦身”切实为基层“减负”,真正关心基层、服务基层、帮助基层,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谋划发展服务群众,真正做到“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

(作者单位:中共绵阳市游仙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