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三下乡”贵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

[ 作者:霞满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19 录入:吴玲香 ]

日前,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联合下发通知,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品牌效应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补齐“精神短板”。(1月17日 人民网)

三下乡活动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农业部、文化部等十部委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并从1997年开始正式实施。“三下乡”在开展科普宣传、免费义诊、“文化进万家”“文化迎春  艺术为民”“送欢乐下基层”“心连心”、农村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新春送书下乡等活动中,把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送下乡,受到群众的广泛赞誉和好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成不变“填鸭式”的宣传模式难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甚至在有的地方,由于每年都在开展,干部职工免不了有厌倦情绪,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有甚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严重违背了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初衷,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三下乡”是好事,但只有将“三下乡”下到群众心里,才算是真正把好事办好。笔者认为,各级党委政府不妨在“三下乡”活动开展之前先认真想一想,摸清底子,分门别类,瞄准基层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有的放矢,而且要全面科学评估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能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更重要的是,“三下乡”要有强烈的“补短板”意识,多一些雪中送炭,“三下乡”这一好事才能办好,才可能真正造福广大群众,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作为惠及基层群众的“三下乡”活动,理应在全过程中突出“精准”,要通过送文化、科技、卫生入乡,既要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带去更多发展机遇和平台,找到改变贫困的出路所在;也要为贫困地区带去更多健康知识和福利,缓解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的一些现实性问题;还要丰富农村群众的头脑,增加他们知识和见识,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一群有了思想、有了技术、有了健康的群众,脱贫致富,那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三台安监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