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不能只让污水治理设施“晒太阳”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22 录入:吴玲香 ]

污水处理率低至22% 处理设施“建而不用”。《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每年产生污水90多亿吨,处理率却仅为22%,远低于城镇污水90%以上的处理率;污水治理设施“建好不用、只晒太阳”的现象普遍存在;排放标准日趋严格与地方经济可承受能力矛盾增加……农村污水治理陷入重重困境。(新华网 6月21日)

通篇阅读,笔者以为文中所提的:污水处理率低至22% 处理设施“建而不用”,一点也不奇怪。依照过往出现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闲置的原因而论,工程成本高,缺乏运行维修资金;技术复杂,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运行管理人员;工程设施多,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管护不到位,责任不到人,管理主体不具备设施运行管理职责;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难度大;污水收集管网不健全,污水量小于设计水量,影响正常运行;地区缺乏全面规划等。那么,相较于“晒太阳”的农村的污水治理设施,必然面临挑战。但笔者以为,固然原因颇多,既然建而不用,该“晒太阳”的就不只是污水治理设施了。

进而言之,以文中所举的某省195个污水处理设施有146个闲置,涉及投资10449.77万元,真正运行率还不到10%来看,事实上,早在2009年7月就有报道显示:因运行费用得不到保障等原因,乡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处理设施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造成很大的浪费;2015年,“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某省一些地方总投资7亿多元建设的23家乡镇污水处理厂,有的工程逾期严重,有的则建成后处于长期闲置状态。藉此,目前近20省份明确任务清单,千亿市场空间或加速释放,虽然看到了污水的“暖春”,可设施能否使用令人堪忧。

“崽卖爷田心不疼。”诚然,农村污染点多面广,要治理好农村污水,就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在建设相关设施时,从规划开始就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建得起、用不起”,或是“建不起、更用不起”;或是乡镇财力捉襟见肘,对环保投入“有心无力”;或是上级政府的财政扶持不到位,对农村环保投入则“有力无心”;或是一些地方的管理者和执政者轻重不分,以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费力不讨好”,投入很大却埋在地下的民生工程。于是,免不了为了建设之初的光鲜“面子”,却在悄然无声中伤害了公信力的“里子”。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作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对建而不用的污水处理设施理当予以问责。相关的职能部门首先得做好事前的规划和审批把关。考证自然村的污水处理量是否达到修建标准,是否具备修建条件?看看修建的过中是否有因为“面子”的“政绩工程”?需要在技术及标准层面,确保需求预测不偏离实际,需要做好建设投资、运维成本、财务分析、污水费及政府补贴考证。总之,没有好的、有效的约束决策机制,就难以规避污水治理设施“晒太阳”尴尬,让建设符合地方的长远规划,增加民众福祉。

最后,污水治理设施“闲置”,不仅仅是花多少“钱”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政府形象和政府公信力问题,不容有所闪失。愿相关监督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管理者树立起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从心理杜绝政绩工程,在规划修建阶段合理的进行专家论证、公开听证等,让所有的过程能置于“阳光下”。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