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城市里生活习惯的我们,每每春节之时,沿袭着哀歌的唱调无限放大自己记忆中的乡村与当前乡村的强烈对比差,个个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浮萍。读着这些悲怆的文字,感觉好有道理呀,特别最近三年没有怎么回老家农村,我对乡村的认知就是通过这些文字了解。今年春节回到老家农村后,发现乡村并不像我们笔下那么邪乎。
好多人都说自己的回不去农村故乡了,其实回不去农村故乡不是今天才不回去的,而是当初你选择上学、读书时,就已经注定你回不去农村了,尤其你的成绩越优秀、你通过读书走出的农村的可能性越大,你离故乡就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依靠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通过知识提出办法,组织新的实验,从知识里得来支配他人的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的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费孝通语)
可见,已经融入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其生存方式都已经和农民有着本质性的差别,他们又怎么可能适应乡村的生活方式?又怎么可能回到乡村呢?
这次春节回鲁西南老家农村,感触较大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家庭情况,都对未来充满期望,对于生活也更加从容,虽然老家里的尘土和过去一样大,鞋子一天就不见了本色,可仍旧没有阻挡大家对未来的期望。当然,老家农村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在充满生机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
生活在城市,看起来很美
记得2015年刚过春节,邻居堂哥问我未来农民是否进县城生活,以此决定是在家为他即将结婚的儿子盖房,还是到县城买房,老家盖房的投资可以在县城买上半套房。虽然我根据国家政策向他解释未来农民进城生活的可能性很大,可他最终还是决定花掉将近半生的积蓄为儿子在老家盖了二层楼房,由于去年的建材材料相对便宜,他家的房子竟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用堂哥的话说可以住上一百年、抵抗8级地震,而我们那里有历史记录的地震也就3级。
像堂哥一样选择在老家建房子,仍然是农村的主流。由于自1985年之后出生的男孩就不再分配宅基地,现在的村子里到处是拆掉的老房子,有种进入到城中村拆迁的现场感,一栋栋在原有宅基地上拔起的二层楼房好像在告诉众人——我们在农村继续生活下去的决心很大。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把眼光留在乡村,一些手头相对宽绰的人除了在村里盖房,也到县城全款买了房子,可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在县城买房的人却很少住在县城,在他们看来,在城市里水电花钱都可以理解,可连面粉、蔬菜也要花钱购买,实在不能接受,毕竟在县城生活意味着家里的农田无人耕种,一方面花钱买吃的,一方面却把自己家的耕地荒废,在他们看来,这不是赤裸裸的败家吗?
不过摆在要进城生活的农民面前,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收入从哪里来?村子里的年轻人很少会把种地作为收入来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村子的里人都有外出做建筑工人的传统,每年农闲季节,80%的青年男子都外出到工地务工,经过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作为建筑工人收入水涨船高,可近年来的房地产不景气,大家的收入减半,如果到县城生活,现在找不到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虽然我们的政策倡导实现农村土地的流转,可并不能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在经济学上,土地虽然对于农民已经成了“鸡肋”,可在心理上,土地仍然是农民的家园,仍然是他们面对现代化城市的最后一道缓冲,除非让现在的农民在技能上实现“转型”。
上学成了选项之一
山东是教育大省,老家农村处于鲁西南地界,经济并不发达,我们80后之前的几代人自小接受的观念就是读书考大学是唯一出路,否则就只能在家受苦种地,于是每个能上到高中的学生,其家庭无不以砸锅卖铁的精神来支持上学,那时我们在学校里成绩考差一点儿,都会感觉人生没有任何希望了。
对于教育的看法,已经在老家农村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2000-2013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甚至“发大财”的机会,老家农村还在2000-2008期间出现长达八年的“读书无用论”的现象,经过这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的洗礼,大家对读书考大学的态度已经不再是“唯一出路”,而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支持,考不上大学就学门技术,在老家盖房结婚生子。
老家农村的人们对孩子上学的从容,背后当然是收入的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多!
下一代仍然是老家农村的主旋律
和过去一样,每年的春节也是年轻人相亲的季节,与以往所不同的是一些考上大学走出农村的人因为外面的高房价,却选择了回老家相亲。
可是由于老家农村过去的重男轻女和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的男女比例悬殊,结婚的成本也直线上升,2014年《济南日报》还报道老家菏泽的彩礼一般是"万紫千红一片绿",就是1万张5元钞票,加1000张百元钞票,这已是15万元,至于"一片绿",就是一片50元的钞票,新郎可以看着给。可不到两年,老家农村的彩礼钱已经20万-32万范围了。
如果男孩本人长得一般,即使准备三十多万的彩礼钱也难以受到女孩的注意。过去在老家农村女人离婚让父母家非常头疼,可现在离婚的女人哪怕带个孩子,仍然能找到未婚的男子,并能收到相当可观的彩礼钱。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孩子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意义。
有人说,这二十多万的彩礼钱会不会把一个家庭压垮?过去会,现在已经不会了,据邻居堂哥测算,二十多万也就是五年的积蓄,辛苦五年为下一代建立起家庭,也是值得的。
信仰回归,未来寄托于先人的护佑
记得90年代,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老家农村里的人已经不怎么关心过年祭祖的事情了,那时春节过年,连烟花都很少放了。这些年,祭祖成了年轻人回家过年的理由,烟花爆竹也成了对自己过去一年努力的总结,那些赚了钱的人家一定是放烟花最多的,我家旁边的小卖部,仅腊月二十九一天就卖掉5个金杯车的烟花爆竹!
现在的老家农村,也热衷于将祖先请到家里过年,摆上牌位,燃起高香,未来一年的生计也开始寻找先人的保护、保佑。三十那天,母亲也让我到村里的土地庙去拜下当地的神灵,祈求明年的发达,虽然她明知道我不会去,但她给我去的理由就是——和你一样大的男人都去那里拜了!
不过什么样的信仰,还都是现实的,发财已经成了农村永恒的话题。我小时候,家里的过节对联、门神出现字词最多的是“富贵”、“平安”,可现在却是“发财”,财成为仅次于“下一代”大事!
这次回去,感受老家农村最大的地方是不再有孤单感。虽然现在和过去一样,书在农村不多见,可是随着山东的网络村村通工程,家里只要有识字的都装上了宽带,他们也能在乡村里检索到我在北京检索到的资讯,所接受的信息也更加多元多样。过去的春节,每家每户传出的声音都是春节联欢晚会,而现在大家可以上网看新闻、可以查看自己喜欢的视频。
家、故乡、乡村是一部写不尽的大书,零零碎碎写这么多,还没有写到喝酒、还没有写到家族酒宴………
可老家农村,仍然是我们轻易走不出的地方。比较明显的是我们村在县城买房的人所在小区都比较集中,在村里是邻居,到县城里还是邻居。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的我们,回去看到乡村的“破败”,不是乡村变了,而是我们变了。
最后呈上费孝通先生写于1940年代的文字,与那些正在唱衰乡村的人“共勉”——
学习工程和技术的人数是多了,他们而且已经有机会直接到西洋去学习。但是,当他们学习的时候,他们却时常只注意自然知识和技术,生火怎么生法一类的问题,并不想到火应当生在什么场合里,对于社会的影响怎样。等他们“学成”了衣锦荣归后,他们会一转而成为食于人,治人的人物,他们继承者传统知识阶级的社会地位,是“在上者”。
中国知识分子是否有前途,要看他们是否能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自然知识、技术知识、规范知识能合成一体,而把他们所有的知识和技术来服务人民,使知识不成为一个社会阶级的独占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小强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