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宁夏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9月7日)
文化扶贫是指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很多乡镇有了颇具规模的图书馆、博物馆,各村组也陆续修建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等设施。但是,目前最严峻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有限的公共文化资源在各个乡镇与村之间分布不均。这一现状决定对于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也要采用精准扶贫、“点穴式”扶贫的方法,要因地制宜、因病下药,万万不可“大水漫灌”、盲目施策。
“治贫”必先“治愚”。大力发展农村的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的关键所在。从“万村书库”工程到“手拉手”工程,从电视扶贫工程到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等扶贫方式,都是把文化、教育、科学普及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要求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文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贫困户摆脱贫困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文化扶贫”,不仅要“送文化”,还要“种文化”;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也就是说,“文化扶贫”不能只是一味地给钱、送器材、赠设施,而更应当是人性化的扶持,帮助贫困户自力更生,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创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让送出的文化真正在当地长出文化,这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
作者单位:中共绵阳安州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