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乡村消失,首先是爱物的态度的消失

[ 作者:YT云图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07 录入:实习编辑 ]

所谓乡村的死亡,其实是物产的消亡,己经不再会产生和使用自生自产的生活器物的乡村,当然算不上乡村了。在中国,这些地方遍地皆是,到处是低质和二手的中小城镇。

这一次与封新城先生相约,一起到日本最乡下的四国地区看看那里的物产。老封告别了媒体生涯后,在大理的凤羽小山村修了个"退步堂"。他与我一样,想要停留和归去的地方,是自然自足万物生长的乡村,不是批发市场和淘宝网站上的二手现实。几天下来,数不清看了多少个地方的物产馆了,一个与一个不同,一处与一处不重!每个小地方,在物产和特色上的用心与会意,是那样令人感动——爱物惜物从来不是旧时代的口号,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惊叹几句,而是一种活着与美好的生活态度。

“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这句话是在倡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有人尽其才,方能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唯有物尽其用,才可使各种东西尽量得到利用。分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劳动的创造与自然的匮赠,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生命才能繁荣昌盛。

物尽其用殊为不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天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息息相通、血脉相关的整体,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持久健康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其次,天生万物以养人,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人应该敬天惜物。只有恒以敬天惜物的虔敬之心,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物品,才能达到求其至真、臻于至美、止于至善的境界。

这样的认知与美德,在人和发展的欲望及工业快餐与网络经济的冲击下,己经风雨飘搖不复存在。

明确表达“爱物”思想的,是中国的孟子,他认为君子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君子由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由仁爱百姓,进而爱护万物。这里的物,就是指天生之万物。“物”和“我”的关系,是先秦哲学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

从四国的乡村,从那些琳琅满目的物产馆中看去,人间的劳作不曾间断,万物生生不息。“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天下万物只有一个本源。有了对天地的这种信仰和敬意,自然会爱物惜物。天地万物对人有养育的恩德,人会发自内心地对天地万物怀有感恩之心。

过去,在我们文化中,在《大学》《中庸》中,有很多对物我关系的沉思。《大学》说:物格然后知至,知至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从这种递进的逻辑能看出,“物”和“我”是互为依赖的,人的一切行为都要从“格物”开始,对物的了解,甚至成了知至、意诚、心正的基础。

“体物”就是人与物要感同身受,用内心去体会物的存在,这样才能“尽物之性”。《中庸》中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意思是,诚,并不只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来成就万事万物。《中庸》认为,通过对万物本性的认知,也能推寻和了解自己的本性,这就是学问的开始。“诚”代表着真实与本性,所以说依靠诚,依靠万物相通的本性就能够达成自我的实现,并不需要依靠其他的外力。这些思想,都为从农耕社会传承而来的爱物惜物思想提供了精神的养分。

在中国,己经见不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与痕迹,我的家乡每年传统的三月街上,本地的特产全然边缘化,人们遇到的主流商品与万里之外河北保定乡镇上出现的货色一模一样并无区别,它们均来自批量生产的城市加工业,只不过更加廉价质劣。

我们说的乡村消失,首先是"爱物"的态度的消失,是创造力的消失,是乡物话力的消失。

2016.10.30.于大坂

图文由艺术家叶永青独家授权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YT云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